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82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008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433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NCEP 6 h一次,0.5°(纬度)×0.5°(经度)水平分辨率的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再分析数据,利用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4年11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一次极端强度的爆发气旋事件进行了模拟。在成功复制爆发气旋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较详细的分析了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并利用分片位反演的方法,对此次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爆发气旋的爆发性发展阶段维持了约27 h,其最大加深率约为3.98 Bergeron(气旋加深率单位),最低中心气压约为919.2 hPa。(2)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与对流层高层高空急流对热量的输送,对流层中层西风带短波槽槽前暖平流和正度平流的有利准地转强迫,以及对流层低层暖锋伴随的暖平流过程密切相关。(3)分片位反演的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皱褶对应的平流层大值位下传和降水凝结潜热过程造成的正位异常是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对流层低层的斜压过程贡献相对较小。在气旋爆发期的前期和强盛期,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是爆发气旋发展的最重要因子,而在爆发期后期,随着降水的减弱和爆发气旋的东北向移动,对流层顶皱褶作用所造成的正位异常成为维持气旋快速发展的最有利因子。  相似文献   
992.
大孔径闪烁仪研究区域地表通量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AS)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手段。在介绍大孔径闪烁仪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开展区域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包括在不同地表的LAS测量与动相关方法有关结果的对比,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子分析,以及在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检验中的应用等,最后对大孔径闪烁仪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20年以来,南海环流及中尺度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海洋学家相当的重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随着高度计资料的广泛应用以及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发展,南海中尺度的研究越趋活跃。简要介绍南海大尺度环流的主要工作,并着重分析南海多结构观测以及形成机理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994.
杨阳  马媛  史华明 《海洋学报》2013,35(1):104-110
依据2010年1月南海北部坡折带冬季航次资料,发现150~1 000 m层溶解氧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在垂向上溶解氧整体上呈由表至底逐渐降低趋势。在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下溶解氧浓度大于8 mg/dm3等值线占据50 m以浅海域。中尺度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下层海水中溶解氧空间分布,150~1 000 m层暖中心附近海域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周边未受或受暖影响较小的海域,此外,溶解氧与营养盐、温度、盐度、pH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该海域冬季溶解氧的分布受物理过程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构造了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和地形影响下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潮汐混合和致混合引起的垂直速率用一个类似的改进参数化方案来表示。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南海深层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和斜压影响最大,潮汐作用和中尺度影响次之,风场的影响最小。斜压影响的整体效应与其他因素相反。潮汐混合与致混合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性。潮汐混合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盆地形较为陡峭的陆坡区和南海中部海山区,而致混合主要集中在海盆西边界区以及中部海山区。在不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潮汐和中尺度的情况下(对应吕宋海峡关闭),南海底部环流为反气旋式环流。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后,南海底层环流为气旋式环流,而潮汐混合和致混合起到加强整个气旋式环流强度的作用。此外,该模型还给出了南海底部环流量级大小与地形坡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其流速也大。这对于现场观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本文用尺度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6.
This study uses a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turbulence processes in the ocean surface boundary layer at Zhangzi Island offshore. Field measurements at Zhangzi Island (39°N, 122°E) during July 2009 are used to drive the LES model. The LES results capture a clear diurnal cycle in the oceanic turbulence boundary layer. The process of the heat penetration and hea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heat flux results from the L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diurnal cycles are discussed as well. Energy balance and other dynamics are investigated which show that the tide-induced shear produc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turbulence energy that balanced dissipation. Momentum flux near the surface shows better agreement with atmospheric data computed by the eddy correlation method than those computed by bulk formula.  相似文献   
997.
由于观测手段的限制,海洋中尺度的能量输送及生成与耗散动力过程一直是世界大洋能量循环中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而中尺度在海洋中又广泛存在,它不仅占据海洋表层动能的绝大部分,而且是能量级串中连接大尺度和小尺度的中间环节,在大洋能量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中尺度场机械能的大小、分布、源汇为主线,结合作者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当前对中尺度机械能及其源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8.
利用2007/20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观测试验获得的湍流脉动及相关资料,对原始资料通过坐标旋转订正后,应用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冰盖近地面层的湍流强度(I)、稳定度参数(z/L)、摩擦速度(u*)、拖曳系数(Cd)、地表粗糙度(z0)及动量通量(τ)和感热通量(H),并与空气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ouis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在平均状态下,全天雪面以感热形式从大气获得净的能量;近中性层结下地表粗糙度z0为4.54×10-4m,拖曳系数Cd=1.7×10-3,在非中性条件下,稳定度越小Cd越大,反之,则稳定度越大Cd越小。  相似文献   
999.
一次西南涡暴雨的等熵位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资料和0.5°×0.5°的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北山东的一次西南暴雨过程产生的条件及其等熵位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高、低空急流、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等熵位的演变和形态对冷空气活动有很好的示踪作用;等熵位中心两侧气流辐合,利于地面低压发展;高位下传,导致了大暴雨产生;等熵位大值区及移动方向与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拟风场,结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复杂地形上稳定边界层低空急流对近地层湍流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复杂地形上稳定边界层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地形作用引发的局地环流有关.低空急流对近地层湍流活动有强烈影响,剪切作用使小尺度湍活动加剧,湍动能增大,同时非平稳运动被压制.低空急流发生时,观测数据有87.3%是弱稳定情形(梯度理查森数小于0.25);而无低空急流时,对应时段的观测表明65.4%属于强稳定层结(梯度理查森数大于0.3),非平稳运动造成湍流功率谱在低频端迅速增大.与无低空急流和弱低空急流情形相比,强低空急流发生时,近地层湍动能增大1倍,湍动能在垂直方向上的传递增大1个量级,且方向向下,约为-3 × 10-3 m3·s-3,湍流在上层产生并向下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