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0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983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2889篇
海洋学   108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12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盐、膏、泥等塑性体受重力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变形。以往单纯用冲断构造模式分析其成因机制 ,没能科学地反映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的变形缩短量的差异 ,通过塑性体的底辟变形和滑脱变形依存关系的剖析 ,能够恢复库车坳陷西部构造演化过程 ,进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2.
河北矾山燕山期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矾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构成,以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岩石为主;SiO2=53.58%-60.57%,Al2O3=16.16%-17.23%,Na2O K2O=5.76%-8.96%,K2O=2.25%-4.55%,Na2O/K2O=1.14-1.56;ACNK=0.72-0.86,NKA=0.47-0.77;Eu^*/Eu=0.80-0.95,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和Nb、Ta、Hf、Ti亏损,相对低Zr、Rb和Rb/Sr,但高Sr和Sr/Y,具有埃达史质岩石质岩石的部分特征。晚期(白垩纪)侵入岩由碱长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碱工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构成,以钾玄岩系列岩石为主;比早期岩石富SiO2,低Al2O3、富Na2O K2O和K2O,但低Na2O/K2O;ACNK=0.82-1.07,NKA=0.77-0.92;Eu^*/Eu=0.65-1.00,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和Nb、Ta、Hf、Ti亏损,相对高Zr、Rb和Rb/Sr,但低Sr和Sr/Y。矾山地区早期侵入岩的形成可能与伊泽奈崎(Izanaqi)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所导致的挤压增厚有关;晚期侵入岩可能形成于拉张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3.
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出露齐全的西大别地区精确测制了一条比例尺为1:1万的横穿造山带地质剖面.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和变形样式,将剖面经过的区域从北到南划分出南湾、八里畈、浒湾、新县、红安、七角山、桐柏集湍纠忌降?个岩石构造单元.区域构造变形解析表明,在西大别造山带剥露过程中,早期以多幕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变形占主导地位,晚期则主要表现为韧性伸展滑脱、正断和走滑改造.结合由榴辉岩推导的热结构特征,认为西大别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样式是一个规模宏伟的、以超高压变质岩为核部并向西倾伏的不对称背形构造,后期的伸展滑脱使其发展成现今所展示的穹隆.  相似文献   
104.
李岗  谷爱民 《岩土工程师》2002,14(4):44-46,48
查明岩石的风化程度,正确划分风化带,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论述了岩石的分带及分带的一些基本方法,手段,其中重点阐明了风化剖面的分带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全球末元古系建系研究是当前国际地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宜昌峡东地区震旦系沿江剖面研究历史悠久,已有相当深入的岩石地层、生物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并被推荐为国际未元古系候选层邓剖面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其研究精度,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震旦系沿江剖面碳酸盐岩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底部“碳酸盐岩帽”的δ^13C-3.1‰-3-3.7‰,向上为正偏移,至层序Ⅲ(DS3)最大值达+6.7‰。陡山沱组顶部(DS6)再次出现偏移-2.5‰,构成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同时,^87Sr/^86Sr值表现出向上增大的变化,由陡山沱组度部(DS1)的0.707743逐渐增高陡山沱组顶部(DS6)的0.707965;灯影组蛤蟆井段(DS7)的δ^13C值变化在-2.45‰-+5‰之间(DS8),至石板滩段中部再降至+1.7‰(DS),而后基本保持在+1.7‰-3.6‰之间平衡变动。白马沱段顶部δ^13C再次降至+0.5‰,并有向负偏移的趋势。灯影组的^87Sr/^86Sr值依然出现由老至新递增的趋势(0.708244-0.708993)与当前国际末元古系剖面的化学地层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6.
陈繁荣 《中国科学D辑》2002,32(8):644-652
在核废料地质处置库中, UO2乏燃料将很快被氧化成U6+化合物. 由于大多数U6+化合物都具有层状或链状结构, 并且通常含有多个水分子团, 在某些结晶学位置上可能出现不同元素的类质同象混合或空位, 其中与水分子有关的氢键也可能无序排列, 因而产生类质同象混合熵和结构无序熵. 通过系统搜集铀酸盐、UO22+的氢氧化物、磷酸盐、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的晶体结构分析测定结果, 发现至少31种U6+化合物中有类质同象混合, 根据对其理想混合熵的计算结果, 混合熵对某些U6+化合物的第三定律熵有较大贡献. 此外, 对U6+化合物中H2O的晶体化学性质进行了讨论, 认为与间隙水分子有关的氢键的无序定向所产生的结构构形熵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核废料地质处置库近场地球化学环境中, 结构构形熵的存在可使与某些U6+ 化合物平衡的水溶液中铀的浓度降低几个数量级. 因此, 应用量热法测定U6+ 化合物的热力学参数的同时, 必须精确测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并将量热法测定与溶解度实验研究相结合, 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07.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大部分测线与勘探线重合,地震测线上布没有钻井,而测井数据以及由测井数据直接求得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的频率和分辩率要高于震道数据;所以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测井数据可以作为高频信息的来源,但测井数据只是一孔之见,对应到地震剖面上,测井信息只能将井旁道替代为高分辩率的地震道。本文基于信号重构理论,提出了利用测井数据重构高分辩率地震信号并外推支其他地震道上,使整个地震剖面均获得高频信息成为高分辨率剖面。在煤田地震勘探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提出依据开挖剖面中的楔形体在受到断层作用时其厚度的变化量求解断层水平位移的方法。分析表明断层水平位移量S与楔形体在断层两侧厚度变化量Δh满足关系式S=Δh/ρsinβ。式中ρ为楔形体在断层走向上的尖灭系数,β为断层的倾角,该关系式不仅能满足纯走滑运动的断层,而且也满足一般斜滑断层,同时提出了在剖面上判断断层水平运动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1999年 3月 15日克孜尔地震之后对克孜尔水库坝体出现的裂缝进行了面波勘探。首先介绍了面波勘探法的基本原理 ,然后通过典型剖面检测与资料处理找出异常区、带并进行解释。试验表明面波勘探法适用于克孜尔水库大坝监测  相似文献   
110.
江苏淤泥质潮滩对海平面变化的形态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滨海平原淤泥质潮滩1980年以来19个固定潮滩断面112个测次滩面高程测量的统计分析,探讨典型淤泥质潮滩剖面形态对海平面变化的形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淤涨岸段海平面上升,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上滩面仍将淤积加高,但淤高幅度除多年平均高潮线附近滩面相对较大外,其余均较小,表明随海平面上升该滩带总体淤积速率将趋于减小;与此相反,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下滩面则趋于蚀低,且侵蚀强度较大,表明该滩带的侵蚀有加剧趋向,最终滩面总体形态将因上带不断淤高和下带不断蚀低而逐渐变陡,剖面上凸形态的曲率不断加大。曲型侵蚀岸段,海平面上升的效应则相反,海平面上升,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上滩面强烈蚀低;而多年平均潮位线以下滩面则强烈淤积加高,剖面的上凹形态最终将因上带不断蚀低和下带不断淤高而趋于平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