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位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总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按自然界线计算)。平原上湖泊星罗棋布,这些湖泊总称为江汉湖群,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发育于长江和汉水两岸广大的冲积、淤积平原上,并和其他省区的湖泊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构成独具特色的湖泊系统。  相似文献   
82.
港渠口门回流的泥沙淤积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青泉 《水科学进展》1995,6(3):231-236
根据水槽概化模型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了盲肠式港渠口门回流的淤积特性,包括淤积模式、淤积形态、淤积物级配分选以及河床变形特点等.讨论了影响回流淤积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回流淤积率的估算公式,并对防止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3.
王志刚  王净 《遥感学报》2003,7(3):328-331
利用TM卫星多时相数据,采用变化探测技术研究了官厅水库1988—2001年时间段库区边岸的动态变化。对库区淤积、边岸侵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水位差数据,提出边岸坡度和边岸稳定性的遥感时空分析方法和判据;分析了上述问题对官厅水库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边岸稳定性判别方法可应用于湖泊、海洋的滩涂地区。  相似文献   
84.
洞庭湖区洲土变化特征与地壳沉降遥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德清  皮建高 《湖南地质》2002,21(1):46-50,76
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达14,334万t/a;同时,洞庭湖又处于不均匀的地壳沉降中,沉降速率达5.00-31.3mm/a。作者应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段18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系统地调查量算了不同水位时洲滩的出露面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水位时来来沙规律及洲土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关系,利用现代航天对地观测技术有效地论证了洞庭湖的地壳沉降与湖盆泥沙淤积。研究表明,洞庭湖仍处于不断沉降中,在平水位以下或洪水位以上,地壳沉降速率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  相似文献   
85.
王士强 《水科学进展》2002,13(1):128-129
该文提出“根据利津-清6河段多年冲淤量与利津相应来水量的关系推得,对于汛期,在不挖河条件下,相应于1998年来水量9327×104m3的河道淤积量约为600×104m3”,图1即为该文所列参考文献[3]中给出的关系,图中虚线A为笔者根据此图各点据群绘出的冲淤量与利津水量的平均关系,据A线,1998年汛期此河段冲淤量平均为零左右,与600万m3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6.
洞庭湖区堤防是湖区人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与水争地而采取的一种工程建筑措施。它在为湖区人民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1949年至1985年期间,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不够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在洞庭湖区盲目地开发湿地,大量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使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遭到破坏,造成严重后果。文章通过大量资料,对洞庭湖区自1949年以来大规模的修筑堤防后,几十年间产生的泥沙淤积变化情况、汛期洪水位变化情况、湖域面积及湖容积的变化、湖泊调蓄功能的变化情况、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及灾情损失情况、环境地质灾害隐患增加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环境地质的角度论述了因不适当的修筑堤防对洞庭湖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7.
在分析汾河水库降水、来水及淤积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灰色模型,并对汾河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在未来10 a内淤积量将进一步减少,表明第一期水保措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汾河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8.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预测汾河水库淤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汾河水库降水、来水及淤积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灰色模型,并对汾河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在未来10 a内淤积量将进一步减少,表明第一期水保措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汾河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9.
河流或流水的侵蚀淤积是改造地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遥感技术和时空对比分析等监测手段来揭示地质环境的这种快速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未来环境地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堤防和护岸工程的逐步完善,河流侵蚀淤积作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河流的侵蚀淤积地质作用仍占主导地位,由其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质构造作用,控制河流的走向和流势;河流水文特征,决定河流地质作用的主要时期;河谷地貌形态,可以改变河流的侵蚀、淤积作用性质;岸坡岩土性质。影响河流沿岸边坡的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泥沙过程,导致新的河床冲淤变化。河流侵蚀淤积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1)河岸侵蚀岸线后移,危及岸边居民建(构)筑物,以及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的安全;(2)河床淤积河道变浅,排洪、泻洪能力下降,影响航运并造成洪水泛滥;(3)河口淤积造成港湾功能的严重退化,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 ,渤海湾西岸 ,是由 1855年黄河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以来 ,巨量的泥沙淤积所形成。陆地总面积超过 530 0km2 ,并且以平均 2 3~ 2 5km2 /a的速率向渤海延伸。由于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卤水资源 ,大面积滩涂和土地资源成为具有巨大经济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宝地。然而 ,水、旱、涝、碱、咸等自然灾害和不利的生态环境长期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是盐渍基底上堆积所形成 ,其地下水质除黄河故道地段较好外 ,近 70 %面积地下水位埋深 1~ 3m ,矿化度 5~ 30 g/L ,近 2 0 %面积的地下水矿化度大于 30 g/L ,造成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