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4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2193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2887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996篇
海洋学   32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8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9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强  蒲书箴 《海洋预报》1998,15(3):84-93
本文使用一种水平高分辨率的热带太平洋风动环流模式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温跃层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赤道行星波的传播。  相似文献   
99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CEP height, wind and OLR data,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 on the seasonal change from spring to summer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elated to the warm (cold)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cyclone) circulation emerg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strong (weak)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to the west (east) of its normal position, which induces to the lat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n the spring seasonal change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will last till summer.  相似文献   
993.
南海东北部全新世早期高生产力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东北部的17940站(水深1728m)是西太平洋海区地层分辨率最高的深海剖面之一。用抱粉学方法从92个样品中分析鉴定出的有机壁浮游藻类包括海相沟鞭藻的囊孢和陆相淡水绿藻。前者属旋沟类(GOnyaulacoids)和多甲类(Peridihioids)沟鞭藻,后者为盘星藻(Pediastrum)和双星藻(Zygnema)。就含量而言,沟鞭藻囊抱占浮游藻类的绝大部分,淡水绿藻虽存在于大多数样品中,却含量甚微。采取外加标志法获得浮游藻类浓度后,以下列公式求出两种浮游藻类成分的输人通量浮游藻类输人通量(粒/Cm2·a)=粒/g×g/cm3×cm/a式中.粒/。为g。沉积物(干重)含浮游藻类个体数;g  相似文献   
994.
1998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清 《气象》1999,25(4):26-29
1998年我国天气气候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冬春汛,夏季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秋季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出现秋旱;全国年平均气温普遍偏高;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异常偏少;风雹天气接近常年;青藏高原出现罕见雪灾。  相似文献   
995.
温度,盐度和风应力对南海海流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南中国海的年平均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温盐结构和风应力在海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仅有温盐水平不均匀分布也可以驱动海水而生成南海海流,但此种海流的结构较乱,最大流速只有30~40cm·s-1。若温盐无水平结构,则在风应力驱动下,南海海流的结构较为有序,且最大流速可增至60~70cm·s-1。在温盐水平分布不均匀并有风应力的作用时,生成的南海海流与仅有风应力作用时的海流场较相似,说明在南海海流的形成中,风应力的作用更为重要。海面自由高度的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96.
用中尺度对称不稳定“S”判据对9711号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远距离雨区存在明显的对称不稳定降水。低层S〈0的区域作对称不稳定区,与后期台风远距离不有比较好的对应,可以作为远距离台风暴雨落区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97.
环流非对称结构与台风移速关系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晖 《气象科学》1999,19(1):66-72
利用准地转正压模式,在无环境气流的情况下,对初始轴对称和非轴对称理想台风实施两组共13个数值试验,研究台风环流不同区域的非对称性与其移速的关系。结果表明:(1)台风环流某些区域的非对称性与其移速有稳定的强相关,如,大风半径外围50~100KM附近东—西向东北—西南向的非对称性;(2)大风半径的位角,使台风外围环流的非对称性与其移速相关增强,而最大风速和初始非对称方位用的变化对上述相关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南海长链烯酮化合物的检测及U37^k值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次系统地在南海大面积站位中检测出长链烯酮化合物。通过长链烯酮指标U37k与实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对比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样品在室温下长期(17a)密封保存,长链烯酮指标U37k值无明显变化。U37k值在南海海区指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季节有关,主要反映秋、冬两季,即10月至次年3月间的SST。  相似文献   
999.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西南海盆的岩石圈张裂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海西南海盆的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在地形地貌上不对称,在地质构造特征上东南边缘为上板块边缘,西北边缘为下板块边缘,它们为一对共轭边缘。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和海底扩张活动中,上地壳呈脆性,发生过脆性变形,产生了一系列倾斜正断裂及一系列断块,断块沿断层面转动,在地表出现一系列半地堑,在拉张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上地壳沿断层面被拉开;下地壳呈塑性,发生塑性变形,最后以瓶颈方式被拉断。由此可见,在张性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而异的:上地壳以简单剪切方式变形,下地壳以纯剪切方式变形。因此,整个岩石圈的变形方式是分层变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