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3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确定了气候意义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为2支.揭示了其中一支与北太平洋模态水的存在有关,另一支是夏威夷群岛附近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首次发现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有显著的准100天振荡等。本文还提出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中目前存在的新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2.
南海深水海盆环流和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南海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南海环流场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此海域又是中尺度涡多发海域,这些特征必然对南海温跃层深度的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有显著影响。首先,基于GDEM(General-ized Digital Environmental Model)的温、盐资料和利用P矢量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南海的表层环流和多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海温跃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环流和多涡结构对南海温跃层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WOD98)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14.
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151°W~155°W,8°N~11°30'N)和东部(141°W~149°W,7°N~10°N)水域DY95-7航次(1997-07)和DY95-8航次(1998-07~-09)所采的36份网采样品,鉴定网采浮游植物180种,隶属于5个门类47属.其中主要的生态类群是大洋暖水类群(占总种数83.8%)和广布性类群(占14.5%).该区主要优势种是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多瘤面角毛藻(C.bacteriastroides)、拟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pseudonoctilluca)和三叉角藻(Cerattum trichoceros)等.硅藻类和甲藻类等的平均细胞密度(1 944~4 101个/m)和蓝藻类(主要是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藻丝体密度(111~486条/m)都比较低.本文分别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趋势及其与温跃层和浮游动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5.
三维陆架海模式在渤海中的应用Ⅱ.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对渤海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渤海温度场从混合到层化至再混合的季节性变化过程;在混合区与层化区之间有一冷水带;夏季,3个湾的湾顶和秦皇岛外海的海表层温度(SST)相对较高,后者与秦皇岛外海较弱的风和潮混合有关;SST、温跃层及潮锋位置的变化与气象外力和潮运动有关,具有天气尺度和大小潮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6.
黄、渤海温跃层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温盐流耦合数值模式,考虑热平流以及海面热通量等的综合作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黄、渤海温跃层形成演化的机制。选用了一个考虑风、潮、波浪涡动混合作用较为合理的铅直湍流扩散系数计算方案,对海区温度结构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计算稳定性好,模拟时限长,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从3月份开始一直积分到11月,成功地模拟了黄、渤海温跃层演化的无跃期、成长期、强盛期直至消衰期的全过程,得出温跃层在成长期是一种正反馈机制,而在消衰期是一种负反馈机制的结论。数值结果显示出,潮流和风浪的涡动混合作用,海面热通量和海水透明度直接影响到温跃层的强度、深度及厚度,另外,热平流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7.
黄海热结构的三层模式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本文建立了黄海热结构的一维三层模式.模式中包含海面热输入和风混合作用下形成的上均匀层,由潮流混合作用形成的下均匀层以及具有一定厚度的温跃层.我们分别得到了上、下层的卷挟速度.本模式较好地描述了黄海季节温跃层的成长和消衰过程,并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黄海冷水团、苏北沿岸锋及其表层冷水等重要水文现象,对它们的形成机制和青岛外海水域的强温跃层现象作了较合理的解释,认为潮流混合对苏北沿岸锋及青岛外海水域强温跃层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风混合和潮混合作用下,一部分高营养盐的下层水被卷挟到上层,这对提高海区的生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富水水库温度分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系1985年7月至1986年5月对富水水库温度分层现象调查资料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夏秋分层期温跃层及其相应的溶氧量和酸碱度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9.
温跃层深度存在空间变化的条件下,建立约化重力热带海洋波致环流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热带海洋波致环流可看作是“广义地转运动”;波致子午向水体输运方程具有和Sverdrup输运方程相似的形式;特别是波致环流对赤道准定常流系的“正负”贡献受制于温跃层深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