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0 毫秒
61.
Nonylphenol(NP) and bisphenol A(BPA) are endocrine disruptors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including feminiz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to various organisms,and consequently,their contamination in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received wide concerns.This study report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P and BPA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their deposition history based on a dated sediment cor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East China Sea.The contents of NP and BPA in surface sediments ranged from 1.56-35.8 and 0.72-13.2 ng/g(dry mass),respectively,with high values recorded in the two mud zones,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ine Mud Zone and the Zhejiang Coastal Mud Zone.High values in the Zhejiang Coastal Mud Zone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long distance transport of both contaminants through the Changjiang riverine plume.The content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llution source,indicating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particle deposition rate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obviously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NP was also detected in a sediment core at layers deposited from the year of 1971 to 2001 with contents of up to 20.9 ng/g(dry mass).The deposition fluxes of NP varied from 0.68 to 17.9 ng/(cm2 · a) with peaks and valleys reflecting the tra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during the previous three decades.BPA was detected at sediment layers deposited from 1973 to 2001 with contents of up to 3.66 ng/g.The fluxes of BPA varied from 0.62 to 3.13 ng/(cm2 · a) showing a similar pattern as NP.The contents of NP and BPA also indicated potential risks on benthic organism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62.
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东营市河口区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大力储备耕地和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积极争取土地易补项目,连续6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3.
系统设计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结构并制订了各种资料分类、编码和命名等规定,为整个中国边缘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研究提供一致的标准,便于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在ArcInfo下以潮汕坳陷区为例,建立了包括重磁异常及其处理结果、海底地形图、海水深度资料、断裂分布,重磁基底深度、中生界厚度、火成岩分布等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64.
随着东营市河口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以往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和执行力度薄弱,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市场化配置还欠成熟,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如何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增加、土地结构与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政策与实施过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东营市河口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5.
66.
大肠菌群寄居于人和其他温血动物的肠道之中,是其粪便中的主要细菌,应用大肠菌群作为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和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示生物,已有较长历史。目前已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确定样品中大肠菌群密度的方法,这些方法已公认为对不同用途水的卫生质量进行细菌学检验的标准方法( A. P. H. A., A. W.W. A. & W. P. C. F,1971)。 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中存在着数量惊人的肠道类细菌。这些肠道类细菌随污水进入海洋后,由于环境条件的骤然改变,以及海洋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和抗菌素的产生,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Jones, 1971; Lessard & Sieburth, 1983;钱振儒、张景镛,1985a, 1985b)。然而,仍有一定数量的肠道类细菌能在海水里存活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有机物质含量丰富的污染海水中,其存活时间更长些(薛廷耀,1962)。 所以,在海洋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价中,尤其对河口近岸水域以及养殖水体、海水浴场的污染监测和评价时,把海水的大肠菌群密度作为一项监测和评价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为此,世界多数国家己作了明确规定,一般海水每升水样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10000个(此标准也适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浴场海水),而养殖水体则每升不得超过700个。我国也作了同样的规定。但是在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生物监测手段的工作,包括大肠菌群的监测,不仅做得不多,而且尚未受到普遍重视。 本文是1984年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和评价中有关大肠菌群数量分布及其与水域有机污染程度相关分析的总结,试图通过海河口区这一典型实例,来论证大肠菌群作为河口海域有机污染的指示生物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7.
对于氮在河口区、海湾、大洋中的分布,氮的迁移,以及氮的地球化学,国内外己作过大量研究(Cooper, 1937; Brand, 1937-42 ;顾宏堪等,1981, 1982 )。本文主要从环境化学的角度了解渤海湾海河口区氮的分布规律,探讨各态氮从河口区入海后的变化、迁移和转化过程,为研究海洋中氮的迁移提供依据,也为氮的含量变化以及富营养化程度对河口区生物及水产资源的影响提供必要数据。  相似文献   
68.
目前海洋污染以沿海工业大城市附近的港湾、河口区以及浅水海区较为显著。作者通过对渤海湾河口区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了有机污染要素磷在海河口区的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进而探讨磷在河口区有机污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污染指标项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纵横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坳陷残留有巨厚的中生代沉积层,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多道地震反射工作,同时也有折射地震和海底地震仪研究,但尚未开展纵横波联合研究。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更多的地下结构信息,对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在OBS2006-3剖面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纵波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结果表明,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到8km,纵波速度从顶部的4.4km.s–1增加到底部的5.3km.s–1,相应的横波速度由2.6km.s–1增大到3.0km.s–1,泊松比为0.24—0.26,波速比为1.74—1.80,其成分可能包含有砂岩、泥岩和火山岩。同时根据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0.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是南海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LF35-1 1钻井证实了潮汕坳陷存在大套中生代海相地层,但未获油气发现,在钻至目标层前钻遇了侵入岩体,凸显了中生界钻前预测的重要性,本文对收集到的一条穿越潮汕坳陷长排列地震测线资料进行了多次波压制和AVO反演处理,获得了清晰的剖面反射特征,识别了两个中生界AVO异常带.研究区中生代速度普遍较高,但折射波速度计算表明这两个异常带中生界纵波速度低于背景速度,可能具有有利储集物性条件,因此作为AVO分析的选择区.但是AVO反演的纵波速度反射率剖面上显示为很大的数值,因此异常带成岩程度较高,可能不是油气成因的异常.地震偏移剖面也显示异常区受到切穿海底的高角度断裂影响,下部反射模糊杂乱,可能还有岩体侵入的影响,都不利于油气储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