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98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沈才华  张兵  王文武 《岩土力学》2014,35(12):3430-3436
从内能角度分析发生蠕变的机制,基于应变能理论,采用Perzyna黏塑性理论与西原正夫元件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能描述衰减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全过程的蠕变统一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通过定义加速蠕变临界应变能密度值可以有效判断加速蠕变发生时刻,并在统一蠕变本构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采用Drucker-Prager(D-P)屈服准则结合相关联流动法则,用过屈服应力比反映加速阶段蠕变应变速率变化,建立了一个实用的能预测加速蠕变并能反映蠕变3阶段全过程的简化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研究成果为岩石蠕变断裂过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霜  延晓冬  张丽娟 《地理学报》2014,69(3):334-342
本研究利用1901-2009 年全球温度和降水数据以及全国1266 块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应用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建立了中国森林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研究了1990 年和2009 年中国森林服务功能价值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函数关系模拟1994 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结果与Costanza 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009 年全国有林地栅格数目比1990 年增长14.02%,其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增加了54.46 USD/hm2。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河北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降低了86.87%、85.45%、81.99%、46.48%和23.07%。河南、湖南、吉林、江西、黑龙江和浙江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下降了71.35%、58.65%、52.70%、34.56%、23.36%和22.03%。广西、西藏、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森林破坏也比较明显,这些省份的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下降了2.89%~22.36%。根据全国第四次和第七次森林清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加。但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省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仍然降低,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普遍低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43.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11年民勤绿洲18个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条件、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强的是夹河乡,其他乡镇农田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弱;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东北片高于西南片、绿洲边缘带高于中心带的地理分布特征;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总体上不具有可持续性,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和极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农田面积占民勤绿洲农田总面积的73.68%,强、中、弱协调发展型区域只占26.32%。因此,目前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44.
本文关注的是高能双能X射线透视成像以及成像中物体的识别和检测,按照从单能到低能双能再到高能双能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双能X射线DR成像技术背景,详细阐述了高能双能X射线DR成像物质识别原理方法、技术特点和针对性改进,着重讨论了该方法能够用于物质识别的本质,并介绍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45.
地震电磁成因假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宝盈 《高原地震》2005,17(2):1-21
为了找到符合或接近自然真实的地震成因,结合地震学、电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等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地震成因机制,对各种地震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有证据表明,地震可能是一种电磁和化学效应。它可能是由于受太阳活动调制的电离层、磁层等离子体电场与地表之间的电磁感应以及地壳内部的电过程,导致大量荷电粒子(等离子体)因趋肤效应在地壳表层的某些区域积聚,积聚在数万至数百万平方千米地表中的巨量等离子体在诸如太阳活动的影响下达到了等离子体复合的条件时,就会发生猛烈的集体复合。由于等离子体复合是一种放能过程,因而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由于存在辐射复合过程而产生地光,等离子体复合的爆炸效应导致类似打雷、放炮的地声,并释放出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由此形成的强磁场中的洛伦兹力使地面产生强烈旋扭而使地面出现左旋或右旋的地裂缝。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干旱、台风、暴雨、热异常以及地震中的喷水冒沙、地震云等现象,都可以由此得到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946.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维护方便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农村地区典型的污水处理模式。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如何评价系统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关键点。在本次研究中,运用能值分析对青岛东庄头土壤快速渗滤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及能值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07和242.88。系统的经济净效益的能值当量为2.17 E+18 sej×year~(–1)。通过与其他研究系统的比较分析,该系统的环境负载率较低,可持续性指数较大。该研究揭示了土壤快速渗滤系统中的中水回收利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且环境负荷更小,可持续性更高,因此可以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7.
台湾海峡西部冬季余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data set of observations by six cruises of ship-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 and three 40 d long bottom-mounted ADCPs(BADCPs) is employe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idal and subtidal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Taiwan Strait(TWS) during winter season.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intense cotidal lines for M_2 tidal current, which is located north of 25°N. In this case, no existence of an amphidromic point can be identified.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counter-wind current(CWC) can extend through the whole western TWS and even occupy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However,this CWC is observed to be thoroughly overwhelmed by the downwind China coastal current(CCC) during the two big monsoon bloom events in the winter of 2007, and the CCC consequently extends southward throughout the western TWS instead. Most importantly, the variation of the spatial extent for the CWC and the CCC in the western TWS is found to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first two modes of the vecto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VEOF) analysis, that is, i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 wind-driven quasi barotropic current as the first mode and slightly modulated by a relatively weak background current with a first-order baroclinic structure as the second mode.  相似文献   
948.
北黄海定点连续观测站海流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9年6月至11月期间的ADCP海流资料,研究了獐子岛附近一个固定观测点处的时间平均流及潮流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平均流大致沿等深线方向,从黄海流向渤海,整个观测期间纬向平均流大于经向平均流,经向1m宽度范围内的纬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67m3/s,而纬向1m宽度内的经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16m3/s;垂向上可以15m和47m为节点分为三层,15m大致为温跃层深度,而47m以下为底摩擦影响显著的范围。夏季的温盐层化结构对于余流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影响。潮流调和分析表明,该海区的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M_2和K_1分潮在整个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振幅分别为27.9cm/s和9.2cm/s,半日潮流由表及底均为旋转流,而全日潮流更趋向于往复流。在垂向上,各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随深度发生小幅度的旋转,半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逆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30°,全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顺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40°。潮流在近底层受到底摩擦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全日潮流受到底摩擦的影响较半日潮流大。本次观测是进一步研究北黄海区域潮流、近惯性流动与水体交换输运的直接参考,其结果加深了对该区域流场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49.
闫恒乾  王辉赞  周树道  刘均  王龙 《海洋学报》2017,39(11):128-140
基于简单海洋数据同化数据集的逐月再分析海温资料,对197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40年的太平洋及我国周边海域温差能资源的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温差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北半球的20℃等温差线从冬季到夏季可由20°N扩展到40°N,而南半球的温差受季节变化相对较小;温差能有效开采区域集中在30°S~40°N范围内,但纬向分布不均;可近似将气候态平均的20℃等温差线作为全年可开采区域的边界;(2)太平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温差能等价深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最大可达近2 m/a;温差能的变异系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但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有效开采区域之内的变异系数在各季节均低于0.1;(3)我国温差能资源在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最为丰富,其温差维持较高水平,能量密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能量的稳定性较好且可实现全年有效开采,其最佳利用时间为5-7月,最差利用时间为2-3月;(4)太平洋温差能储量在TW量级,且以2.83 GW/a的趋势递增。  相似文献   
950.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的影响更为显著;潮流运动形式除西部和北部两个浮标点为往复流以外其余均是旋转流,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渤海中部实测涨落潮流除最北端的2号浮标点较强以外,其他均小于75 cm/s。涨落潮流的强度较一致。渤海中部的余流除4号浮标点以外均为偏向北的流动,表层月均余流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本文推测渤海中部环流的流动特征为顺时针。冬季渤海中部表层余流受制于风的作用,春、夏季某些区域余流受到风的影响较大,是潮汐余流和浅海风海流的合成。而靠近岸边的1号浮标点以潮余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