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6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763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561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93.
用解析有限元法嵌入地下水管理模型求最优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弥补当前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中通用的两种构模方法的缺点,即嵌入法的代数方程组过于庞大、上机困难,和响应矩阵法不保证全局最优,提出了用解析有限元法建立整体非稳定(即带有时间变量)抽水响应矩阵作为约束条件嵌入线性规划模型.这一方法由于具备了空间上表达任一节点在任一时刻的地下水运动规律的能力,克服了上述构模的两大缺点,其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优化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94.
气象场相关结构对EOFs展开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裕国  江志红 《气象学报》1993,51(4):448-456
本文从矩阵扰动理论出发,提出利用矩阵的范数(norm)作为度量气象场随机扰动的稳定性指标,并由此间接推估EOFs展开的稳定性。经理论论证、数值试验和实例计算表明,气象场的相关性越好,达到稳定相关结构所需样本越小,由此得到的EOFs稳定性也越好,反之则不然。上述规律又直接受样本大小n和站点数目p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气象场来说,达到稳定EOFs的样本临界值不同,必须警惕EOFs展开有可能不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5.
本文论述了用模拟灰度法绘制地形立体景观图的基本过程。首先用三角形面素来逼近地形表面,然后进行坐标透视变换和消隐处理,再根据选定的光照模型计算出每面素上各点的灰度值,最后采用彩色合成和图形叠加技术绘制出地形的立体景观图。  相似文献   
96.
本文讨论了GPS工程控制网的最优化设计问题;通过对GPS工程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建立了应用点位精度矩阵相关性优化GPS网的数学模型;针对解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最短路径法寻找整数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97.
文中介绍方法,旨在以尽可能少的已知点,求取较多的待定点。其要点:由待定点观测已知点,构成具有重合点相关联的交会网形。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方交会原理,按网中各交会三角形分别列出反求已知点坐标计算公式,通过变换关系得出解算待定点坐标的矩阵表达式。然后应用共轭斜量法编制计算程序进行解算。  相似文献   
98.
99.
利用矩阵解算不定向直伸导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采用Haskell矩阵及改进的Delta矩阵分解形式的快速算法,通过调整介质模型,计算综合地震图,并与深源远震记录波形对比,获得了海城和唐山区域介质结构参数。从介质结构角度,对两震区的发震背景进行了讨论,指出:两区域深部介质层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可能是应力场易集聚区大震发生的背景条件之一;而两区域在介质起伏部位,各层内速度等细节上的差异,又可能是两大震发震方式不同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