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谭梅  莫雄  周冰洋 《江苏地质》2023,47(2):143-152
宁洱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宁洱县城与通关周围,玄武岩覆盖在下白垩统之上,主要由橄榄玄武岩及橄斑玄武岩组成,具气孔构造,斑状结构,含有较多的斜长石斑晶。宁洱新生代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其特征为大离子亲石元素B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Th较为富集,Ti、Al含量较高,Si含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表现出明显的Eu正异常,δEu平均值为1.34。宁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自于陆内裂谷环境,岩浆来自于富集地幔,分离结晶作用较弱且几乎未受到地壳的混染作用。宁洱玄武岩形成于更新世时期,是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构造活动剧烈导致新生代活动断裂相互错动,活跃岩浆迅速溢出地表的产物。区域内新生代的断裂构造具有裂谷的性质,可能处于裂谷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22.
田华  李金芳  杨嘉懿  谢祖锋  张晴  蒲芳 《水文》2022,42(3):102-108
为探究宁东北部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明确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地下水位埋深、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水文气象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应用MODIS NDVI数据结合同时期气象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宁东北部植被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68.41%增长率);区域内植被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西北部NDVI大于0.3的面积增加了15.63%;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埋深和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地下水位埋深为3~4 m时,植被指数达到最大。研究区植被指数变化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因素对NDVI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蒸发量>地下水位埋深>降水量>气温。  相似文献   
123.
铜厂铜-铁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其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找矿实践. 利用黄铜矿Re-Os同位素对该矿床进行定年,并利用LA-MC-ICP-MS技术对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5件黄铜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84±34 Ma(MSWD=8.7),表明铜厂铜-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 铜厂铜-铁矿床上部铜矿床中黄铜矿(+9.75‰~+13.1‰)和黄铁矿(+9.22‰~+13.9‰)的δ34S值略高于下部铁矿床中黄铜矿(+8.66‰~+10.9‰)、黄铁矿(+8.85‰~+11.0‰)和磁黄铁矿(+7.93‰~+9.28‰). 计算得到早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0.6‰,晚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2.3‰,说明矿床硫是地幔硫混染海水硫形成的,热化学还原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铜厂铜-铁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新元古代晋宁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导致勉略宁地区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富含Fe、Cu的初始矿源层;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持续的裂解和裂陷形成勉略海槽并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富含挥发分及硫的岩浆热液混合海水硫,并从细碧岩中萃取Fe、Cu等成矿物质,早期成矿热液在铜厂地区深部形成铁矿床,随着磁铁矿和硫化物的沉淀,成矿热液演化到晚期阶段并沿断裂构造带向上运移,在铜厂地区浅部形成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4.
潘保田  曹泊  管伟瑾 《冰川冻土》2021,43(3):864-873
冰川物质平衡研究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重要的淡水来源。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的冰川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缩,东段退缩尤其明显。基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地区宁缠河1号(NC01)冰川2010—2020年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结合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历史影像、资源3号和哨兵2号卫星影像,以及气象数据,采用冰川学方法,分析了NC01冰川的面积、物质平衡及厚度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0年,NC01冰川末端位置持续后退,退缩速率为7.54 m·a-1;2020年冰川面积为3.32×105 m2,萎缩速率为0.075×105 m2·a-1。与此对应,2010—2020年冰川物质平衡持续为负,年均物质平衡为-0.98 m w.e.。由此推算,2020年冰川平均厚度减薄至17.52 m,冰量减少至6.83×106 m3。进一步研究显示,自1972年以来,NC01冰川持续减薄,而2010—2020年物质亏损速率要高于1972—2010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后期加速趋势,这与近年来气温的明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5.
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得到宁洱地震序列的主震、5.1级强余震和52个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呈NW走向,倾角陡立.在接近水平的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错动性质.主震、强余震和众多的余震都发生在同一发震断裂上.大量的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主震一致,是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类型,但还存在与主要类型不一致的倾向滑动类型,这可能与余震破裂起始点的微构造控制作用有关,但是它们呈水平向的应力轴与主震的主应力轴一致.NW向断层作右旋走向错动,滑动断层推挤的象限都是逆冲类型的余震,而拉张的象限都是正断层类型的地震.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周围4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相同,表明震源区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宁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6.
采用Nakamura方法,利用2007年6月3日宁洱地震强震动记录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计算了宁洱震区一些强震动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脉动数据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5 m的时候,两者的谱比值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反演全球范围内20个地震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获得了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的Ms6.4地震的矩张量解、震源时间函数和断层面上滑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5.51×10^18 Nm,相当于矩震级Mw6.4.震源机制解中,最佳双力偶对应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52°,54°和16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50°,79°和37°.结合震后考察得到的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可以判定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152°,倾角为54°,滑动角为166°,是一次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地震.从震源时间函数的形态来看,震源破裂持续时间为14s,地震矩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前11s,在11-14s之间释放的地震矩很少.震源的时空破裂过程图像表明,破裂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前4S的时间段内,破裂主要沿着走向方向和朝深处发展;在4~7s间,破裂呈扇形向着深处扩展;在7s之后的时间段,破裂点比较零散.地震破裂总体上表现为双侧破裂方式,但在走向方向和深度方向上的滑动略占优势.破裂较强的区域呈菱形,长约为19km.地震断层面上最大滑动量为1.2m,平均滑动量为0.1m,最大滑动速率为0.4m/s,平均滑动速率为0.1m/s.由反演得到的静态位错模型计算的震中区地表位移场的特征与地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8.
曹泊  王杰  潘保田  张兴余  崔航 《冰川冻土》2013,35(6):1428-1435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补给,然而却少有现代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通过在该区域宁缠河1号和水管河4号冰川布设花杆,观测了冰川表面的运动速度. 结果表明:2010-2012年,面积较大的水管河4号冰川表面年平均运动速度(5.2 m·a-1)要高于面积相对较小的宁缠河1号冰川(2.8 m·a-1). 水管河4号冰川最大运动速度出现在花杆观测区域的最上部(接近物质平衡线),宁缠河1号冰川最大运动速度出现在坡度较大的区域,说明冰川最大运动速度通常出现在平衡线附近,但还要考虑坡度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较之早期的观测资料,水管河4号和其他中国西部地区冰川的运动速度呈现出减缓趋势,可能是物质平衡持续亏损导致冰川厚度变薄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29.
对1884年11月14日云南宁洱地震参数进行了重新核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普洱府(今宁洱)周围,即23.1°N、101.0°E,精度为1类,误差≤10 km,震级6 3/4级,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破坏区呈NE走向,而有感区长轴呈NE向,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1884年宁洱地震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龙陵—澜沧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思茅次级地块内的普洱断裂带附近,其极震区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应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30.
对1884年11月14日云南宁洱地震参数进行了重新核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普洱府(今宁洱)周围,即23.1°N、101.0°E,精度为1类,误差≤10 km,震级6 3/4级,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破坏区呈NE走向,而有感区长轴呈NE向,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1884年宁洱地震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龙陵—澜沧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思茅次级地块内的普洱断裂带附近,其极震区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应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