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5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858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6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平顶山2006-01-18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1月18~19日平顶山地区暴雪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中低空低值系统的配置、近地层冷空气的配合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寻找出暴雪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2.
广西几次不同类型天气系统造成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NCEP(分辨率2.5×2.5)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京"9210"系统下发MICAPS格式常规资料对影响广西6次暴雨过程中的影响天气系统分型,在此基础上利用T 213物理量(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500hPa与850hPa的差值、K指数)格点资料对这6次过程进行垂直剖面和前后时序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影响广西造成暴雨过程的一些物理量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3.
分析表明.0606号台风“派比安”移动路径主要遵循引导气流原则,当气流减弱或不明显,台风易出现停滞或打转。台风的疑难路径,可分析地面24h变压中心、正涡度中心、高能量中心以及卫星云图,对其移动路径、登陆地点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对2007年8月25~26日发生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中~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单站地面总温度变化、云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此次大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2006年5月3日和7月17日库尔勒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势和物理量对比分析,以及库尔勒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产品中的组合反射率(CR)、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V)等产品的分析,得出库尔勒地区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的有利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及多谱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106.
冷空气侵入的暴雨过程物理量场变化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的几次有低层冷空气侵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发现很多暴雨天气过程都与冷空气侵入有密切关系,连续暴雨过程是在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发生的,K指数、Q矢量辐合、螺旋度、水汽通量辐合、涡度和上升速度等物理量大值区的范围和演变趋势,同暴雨范围及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暴雨区上空有高位涡柱存在,并有自低层到高层的高位涡上传。  相似文献   
107.
周云霞 《广西气象》2007,28(A01):64-65
通过对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云图特征:云系显得松散,中南半岛没有云团向广西移动,低纬没有降雨云系流人位于广西的台风云系中;环境场中的下沉气流;西南急流的缺失造成水汽条件的不充分是位于桂西南的崇左市此次降雨量级明显偏小的主要原因。降雨分布和降雨强度与500hPa的垂直速度和850hPa的水汽通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8.
2006年7月14-17日,受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福建沿海地区发生了持续性的暴雨-大暴雨过程。利用时间的合成平均分析方法针对这次暴雨持续期间(14日-16日的每天08时和20时以及17日的08时)共7个时次的基本资料,并且计算了各个时次的物理量资料,也进行了平均,从而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环流持续稳定存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持续的大量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背景条件。对流层气流强烈辐合持续存在对暴雨持续具有重要意义。高温高湿的能量的持续存在,是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维持的一个重要的热力条件。强的高空辐散和正涡度平流的共同作用则有利于直运动的加强,并且中低层水汽加强上升凝结形成这次强的暴雨区。  相似文献   
109.
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 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窄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 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0.
一次辽宁秋季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欣  蔡芗宁  黄阁 《气象》2007,33(9):83-93
使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21—22日深秋暴雨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高位涡从对流层高层向低层伸展并形成湿位涡柱,引起气旋性环流与低涡环流叠加。对流层低层的湿斜压性增强,引起低层的锋区加强及垂直涡度发展,高空入侵干冷空气锲入底层,低层暖湿空气强迫抬升,使地面发展为气旋;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较强的补偿下沉运动激发上升运动加强,使次级环流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向辽宁输送暖湿空气及能量,对流层中低层形成湿柱并积聚高不稳定能量;中尺度气旋、高低空急流、湿位涡柱、次级环流上升支、地面高水汽含量湿区、高假相当位温出现的时间、强度、位置和结构决定了暴雨的时间和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