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654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1562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208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28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81.
This work investigates a typical 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observed on 2003 February 18, by various space and ground instruments, in white light, Ha, EUV and X-ray. The Ha and EUV images indicate that the CME started with the eruption of a long filament located near the solar northwest limb. The white light coronal images show that the CME initiated with the rarefaction of a region above the solar limb and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bright arcade at the boundary of the rarefying region at height 0.46 R(?) above the solar surface. The rarefying process synchronized with the slow rising phase of the eruptive filament, and the CME leading edge was observed to form as the latter started to accelerate.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lament brightened in Ha as the filament rose to a certain height and parts of the filament was visible in the GOES X-ray images during the rise. These brightenings imply that the filament may be heated by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below the fila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ruption. We suggest that a possible mechanism 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ME leading edge and cavity is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which takes place below the filament after the filament has reached a certain height.  相似文献   
982.
983.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目标提出后,引起全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碳中和目标范围及内涵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目前各国的长期目标中提出了碳中和及气候中和等多个相关概念,本文将对这些概念及其政策实践进行简单综述,以辨析碳中和目标的范围及内涵。  相似文献   
984.
陈权亮  高国路  李扬 《大气科学》2022,46(5):1198-1208
深对流能够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输送大量水汽和污染物,对对流层顶的辐射平衡、平流层的臭氧恢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的观测事实发现,青藏高原和亚洲季风区是对流层向平流层物质输送(TST)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通过卫星观测在青藏高原—亚洲季风区上空发现水汽、气溶胶的极大值区和臭氧的极小值区;(2)深对流活动的主要观测途径和通过卫星观测识别深对流的方法;(3)青藏高原深对流向平流层物质输送的物理过程;(4)青藏高原深对流与亚洲季风区、热带海洋地区深对流的结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场对深对流物质输送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断裂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分析受断裂控制圈闭的现今含油气性,进而为油气勘探的研究和部署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为此,利用地震地质综合信息识别断裂封堵性的3种技术方法——"断面物质涂抹法"、"断面应力分析法"和"断裂横向封堵系数法",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典型的开启性和封堵性断裂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断裂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开启或者封堵的"临界值"分别为5 MPa、0.3 MPa,断裂横向封堵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只有综合应用多项资料和方法,才能对断裂对油气的封堵性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判定,发现同一断裂的封堵性随其所处地层时代、岩性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探讨了研究区断裂在不同形成期次对各种圈闭的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基于有井区的研究结果对无井地区的断裂进行了封堵性预测,为该区块的圈闭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6.
重庆市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目前是西南地区主要的经济中心,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利用物质与信息资源,提高城市整体化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必须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要实现这些目  相似文献   
987.
988.
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是华北陆块南部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岩溶型铝土矿一样,其成矿物质来源争议较大。本文选取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豆鲕(碎屑)状铝土矿和铝土质泥岩两种岩性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了偃龙地区铝土矿的物质来源及其性质。结果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378~544Ma,峰值为443Ma,除378Ma一颗锆石为泥盆纪外,其余为早古生代,对应加里东期的年龄,占73%;第二组629~3116Ma,为前寒武纪年龄,占27%,具有三个较明显的年龄峰值,992Ma、1817Ma和2500Ma,分别对应四堡期—晋宁期、吕梁期和五台期的年龄。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锆石特征,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的变质增生锆石。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占85.3%)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少量的(占6.4%)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下伏马家沟组灰岩的岩溶不溶物。  相似文献   
989.
豆浩然  张文兰  王汝成  陈文迪 《地质学报》2018,92(11):2269-2300
牛塘界钨矿床是桂北地区苗儿山—越城岭岩体南部的一个大型钨矿床,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花岗岩为已绿泥石化的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对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岩体为高分异、高演化铝过饱和富钨花岗岩;对岩体中锆石进行了U- Pb定年分析,获得成岩年龄为410±4.9Ma;对与白钨矿共生的磷灰石进行了原位U- Pb定年,测得成矿年龄为418±37Ma,两组年龄数据表明,牛塘界钨矿床的成矿花岗岩及成矿作用都属加里东期。 本文还对牛塘界钨矿床的矿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根据蚀变类型划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矿石:矽卡岩化矿石、绿泥石化矿石及石英脉(块)型矿石;其次,根据三种矿石的特征划分出三个不同的成矿阶段,即三种矿石的形成与不同的成矿阶段相对应:矽卡岩化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及晚期硅化-碳酸盐化阶段;第三,对各成矿阶段形成的白钨矿进行了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根据白钨矿中Mo含量的变化及白钨矿REE配分曲线中Eu的异常,阐释了成矿环境氧逸度的变化;根据白钨矿中微量元素Na和Nb含量的变化,结合白钨矿REE配分曲线特征,揭示了REE置换进入白钨矿的机理及成矿流体性质的演化趋势;第四,根据白钨矿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得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混入部分经地层循环的大气水;第五,对成矿母岩中成矿元素W的分析结果表明,牛塘界钨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成矿母岩。因此牛塘界钨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于矿区内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岩,属加里东期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0.
为进一步探讨楠木树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对矿床中的25件岩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矿床中不同阶段的热液脉石矿物进行了包裹体测温和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Pb、Zn等成矿元素在郭家坝组地层中明显富集,而基底变质岩中Pb、Zn元素的丰度明显低于地壳岩石圈丰度;与成矿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Ag、Cd、Ge、In在寒武系郭家坝组地层中富集,在基底岩石中亏损;矿石中Ag、Cd、Ge、I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未矿化的围岩。元素迁移分析表明流体运移过程中成矿热液萃取了Zn、Pb及其密切相关的Ag、Cd、Ge、In等组分,使Zn、Pb等成矿组分进一步富集。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样品落入变质水范围内,且靠近有机水范围,晚期方解石样品向雨水线漂移,表明早期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深部的盆地卤水,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流经富含有机质的地层或有有机流体的加入,晚期有大气降水和海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