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23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2.
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碳氮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厦门港中华哲水蚤元素组成基础上,研究其各项生理速率并估算碳氮收支.结果表明:摄食率与饵料含量呈线性相关,未发现饱和摄食.同化效率介于92%~96%之间,与饵料含量及摄食率无关.呼吸率与摄食率及同化率均呈线性相关,其SDA系数介于摄入碳量的9.3%(m/m)或同化碳量的9.9%(m/m).总氮排泄率随摄食率与同化率的提高而呈线性增加.随着摄食率的提高,分配给卵生产的能量也增多,二者呈线性相关.饵料中N含量是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当其对N的摄食率低于10.5×10~(-3)(m/m)/d时,动物“负”生长.  相似文献   
83.
渤海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7,28(4):376-382
于1992年8月-1993年6月期间,在渤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型浮游生物网采取浮游动物样品,从中取出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中华水蚤标本。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辐射圆筛藻、偏心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合计占89.2%;此外,也摄食很少量的甲藻类,金藻类和纤毛虫类,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类群,季节变化不大,食物类九更替率各  相似文献   
84.
福建三沙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沙浮桡桡足类可分为3种生态类群,在种数和个体密度上均以近岸类群为主。桡足类个体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低谷出现于冬季2月,。  相似文献   
85.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6.
几种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清  林加涵 《台湾海峡》1994,13(3):275-279
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空气干燥,Giemsa染色等方法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etea pacifica(桡足类),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毛颚类)和厦门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hoepplii(水母类)等海洋游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火腿许火蚤染色体数目为2n=24,太平洋纺锤水蚤2n=20,百陶箭虫  相似文献   
87.
Zooplankton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on November 2-3 and December 8-10, 2001 at 12 stations in the Nan Wan Bay of Taiwan, China. Altogether 92 quantitative zooplankt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ubsurface water and bottom water layers with two conical plankton nets (180 cm in length, 45 cm in opening diameter, 333μm and 200 larn in mesh size). A total of 31 species of Siphonophore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7 species are new records in the waters around Taiwan Island, of which Rocacea cymbiformis is a new record in China. Dominated by Chelophyes appendiculata, Bassia bassensis, Diphyes bojani, Diphyes dispar, Abylopsis eschscholtzi and Chelophyes contorta, these species accounted for over 76 % and 63 % of the total abundance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he species number and Siphonophores abundance in December (25 species, 1.99 inds/m3) were more than those in November (19 species, 0.438 inds/m3), and they were more in the surface water layer than in the bottom layer at most sampling stations. In early winter, the offshore high salinity water mass was a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The sampling efficiency for two plankton nets is discussed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pecies number and abundance in the Nan Wan Bay i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neighboring waters.  相似文献   
88.
报道了1993—1994年采自养殖水体中的一种海洋盾纤类纤毛虫,经鉴定系拟尾丝虫属一新种。文中对其形态学做了综合描述。指出该种可生存于多污低氧环境及贝类外套腔内并可构成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89.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6,37(2):97-10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0.
一九七五年五月,我所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琛航岛、金银岛和东岛等地调査采集,本文系将礁盘外水域所采到的放射虫中的一目——等辐骨虫(Acantharia)进行分类鉴定后携程。 这次采到的等辐骨虫共31种。 若将各岛所采标本的数量加以比较,则以金银岛为最多,琛航岛次之,永兴岛较少,东岛缺如。金银岛位于永乐群岛西南隅,标本采集点在该岛之南,面临外海而无屏障(指暗礁等),时值五月西南季风,等辐骨虫可随风海流从外海直接漂浮而来,所以出现较多。另方面,天气可以直接影响等辐骨虫的活动和分布,据以往较多的文献报道,该类动物遇阴霾风天即下沉至较深水层,这种现象从我们在金银岛的采集观察结果来看,确是非常明显;即使天气晴朗,有风与无风时采到的数量也有所差别。此外,它的分布也受着水流的影响,比如在金银岛与羚羊礁之间的水道出入口处,由于水流湍急,所采到的等辐骨虫数量则较礁盘外水域为少,在琛航岛的向风面其数量亦较少,但在琛航岛与晋卿岛之间风平浪静的礁湖水域内(背风面),数量则较多,尤以穿盾虫数量最大。至于在永兴岛码头外水域的采样中,则发现了大量的桡足类,等辐骨虫却很少,这与桡足类的大量生长是否有关,抑或由于码头位于岛之西岸,从外海漂浮来的等辐骨虫数量较少,原因尚未明了。这次在东岛所采到的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浮游蓝藻,如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等辐骨虫却未发现,其它类的放射虫,如棒网虫Dictyocoryne sp.、海绵星虫Spongaster tetra Ehrenberg等也非常稀少,这可能由于该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域内理化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了等辐骨虫的活动与生存,至于其它因素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