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象山港溶解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度(Rmin)的取值范围设置了四类情境,基于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计算了对应情境下象山港DIN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DIN环境容量随Rmin的增大而减小,其范围介于127.16~274.17 t/a;同时Rmin的增大也导致各入海口DIN排海通量需要削减,按削减优先程度,可将各入海口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入海口所处海域水体半交换时间越长、DIN年排海通量越大,相应的削减优先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72.
根据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的实际需求,分析漳浦排污口与邻近海域环境影响的因素,尤其涉及当今普遍关注的海水水质恶化、赤潮频发和生态系统失衡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其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林辉  张元标 《台湾海峡》2008,27(2):214-220
由于厦门西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使得厦门西海域承受沉重的环境负载.本文根据厦门西海域功能特点,以及在对厦门西海域水质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海域对主要排海污染物的环境承载力.西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平均含量基本符合四类或超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西海域已无无机氮和无机磷承栽能力;西海域化学耗氧量、重金属(铜、铅、镉、汞和砷)和油类还存在相当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4.
运用一个三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渤海湾潮汐潮流的主要特征,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采用保守物质为示踪物估算了渤海湾的水交换特性,结果显示:渤海湾一年的水交换率大约为62%.最后以海水的二类水质为标准,估算了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三种主要污染物在渤海湾的静态容量,分别为3.999× 105 t,3.999×10...  相似文献   
75.
宋微  廖恩惠  江毓武 《台湾海峡》2011,30(2):175-180
在应用POM模型进行厦门湾水动力、污染物扩散和各排污口响应系数场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法对厦门湾水体总磷环境容量进行计算.根据厦门湾海区特征和使用功能,将厦门湾划分成5个海区,分别在5个海区选取水质控制点.分别以各海区水质控制点总磷浓度作为约束条件,运用普通优化和模糊优化对厦门湾内22个排污口源强进行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线性优化方法进行排污口源强优化设计和环境容量计算可以实现排污口源强再分配,且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厦门湾的纳污能力.  相似文献   
76.
文章以总量控制的概念为出发点,从立法与政策、方法与技术、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3个方面对国内外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7.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战后,随着世界大众化旅游的逐步普及,现代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在旅游高峰期变得拥挤起来,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等现象日益加剧。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对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要比国外起步迟,但由于我国旅游发展道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加强我国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显得格外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78.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将气象类指标与城市类指标相结合,开展了北京地区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厚度两个指标在空间上均呈北部和东部地区高、中心城区和西南地区低的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和卫星城的地表粗糙度长度较高,二环内老城区建筑多为平房,地表粗糙度长度小于二环外其他中心城区,形成较明显的空心环状结构;在中心城区外的植被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粗糙度长度明显高于平原区;加权综合水平风速、大气混合层厚度和地表粗糙度长度3个指标,计算不同等级风环境容量指数阈值,在空间上西南地区的房山、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等地风环境容量指数较低,其中二环至四环范围是风环境容量指数最低区域,这与北京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一致;延庆、怀柔、密云的北部以及通州的绝大部分地区为风环境容量指数高值区,其他平原区多为中等风环境容量指数区。  相似文献   
79.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其次;近50年来,中性类稳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呈显著上升;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性类不明显。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显著下降;春季混合层厚度在2000年左右发生转折,夏、秋、冬三季下降趋势显著;春、夏季混合层厚度高于秋、冬季,冬季最低,春季最高。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以沿淮中部、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中西部最大,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北部和江南南部最小,各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双峰型"分布,秋、冬季为低值时段,大气对污染物容纳能力较差,不利于扩散和清除,空气质量较差。总的来看,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稳定度显著增加,混合层厚度较明显下降、风速快速减弱是全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规划设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鄢和琳 《山地学报》2001,19(4):368-371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剖析了川西山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开发了生态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合理配置构架,其中包括本底调查、规划、项目和线路设计、设施建设、环境容量控制、宣传教育、社区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