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分形结构因子和均衡度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由于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和交通通信网络的发达而表现出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其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则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集中于渤海湾地区而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内外圈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经济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分形结构因子和均衡度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由于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和交通通信网络的发达而表现出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其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则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集中于渤海湾地区而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内外圈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经济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①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斑块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过程明显,但小斑块所占比重较大,城市斑块破碎度增加。同时,区域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经度117.93o和纬度38.49o附近,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基本上可以从空间上概括为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城市化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城市化过程和广大区域内以新兴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城市化过程三种基本过程。其中,面状城市化过程一直居于优势地位,但面状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有效范围主要局限在面状城市斑块周围3 ̄4km范围。线状城市化过程和点状城市过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在区域内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04.
成一农 《地图》2012,(4):72-79
为什么张家口这座小小的城堡,会在今天发展成一座占地广大的地级市,而宣化却从一座府级城市下降为张家口下辖的一个区? 带着疑问,我从北京出发,前往宣化和张家口一探究竞。 一座城市的地位和命运,经常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宣化,号称“京西第一府”,在明代不仅是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之一,还是朱元璋之子谷王朱撼和万全都司(相当于省军区)的驻地。而张家口,最初只是万全都司属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堡。时光流转数百年,张家口不断扩张,到了20世纪,竟反将它曾经的“顶头上司”宣化“一口吞了下去”。如今,张家口上升为地级市,而宣化已经下降为张家口市所属的一个区。  相似文献   
105.
106.
中国地级市收缩识别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地级市行政单元内的常住人口增长率作为城市收缩量化标准,从国家、胡焕庸线、四大经济区3个不同尺度分别识别2000-2010年,中国地级市收缩情况,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收缩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共有86个地级市发生收缩;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收缩地级市数量远高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中部的湖北省和西部的四川省地级市收缩现象最为突出;显著影响中国地级市收缩的因素有以下5点:人口老龄化、城市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居民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变化及城市内部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的优劣,地级市收缩原因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所选取的12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应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聚类研究。并根据所得结,果分析9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8.
《气象科学》2005,25(4):F0003-F0003
江苏省宿迁市气象局是成立较晚的地级市局。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和宿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宿迁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  相似文献   
109.
《气象科学》2005,25(5):F0003-F0003
江苏省宿迁市气象局是成立较晚的地级市局。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和宿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宿迁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  相似文献   
110.
《地理教学》2005,(8):46-4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市镇行政设置的改革,即“乡改镇”、“县改市”、“县和县级市改区”、“县级市升地级市”、“地区改地级市”等,都朝着扩大市镇管辖空间的方向发展,使市镇行政辖区空前扩张,大而无当。即使这样还有很多市镇说发展的空间不够,要求兼并周围的行政单元。很多情况下美其名曰为了“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