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8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21.
郭军  任雨  傅宁  何群 《气象科技》2016,44(3):416-422
利用环渤海地区365个地面气象站1980—2012年逐日能见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能见度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春秋季高、冬季低。1980—2012年平均能见度下降最大的区域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迎风坡,也是平均能见度较低的区域。环渤海地区整体而言,能见度小于等于1 km主要是水滴造成的,能见度1~10 km范围内,颗粒物、气体污染物的影响随能见度的增大而增大。水滴和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对不同等级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利用2010年6-7月的实测温盐、水位、海流等资料,结合风场数据,讨论了在台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粤东及闽南近岸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谱分析结果显示,沿岸风、水位、海流、近底层水温均具有3.5~4.0 d、5.0~5.5 d、8.3~9.0 d的波动周期,沿岸风的变化引起上升流强度在3~9 d周期上的波动;(2)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过程如下:利于上升流产生的局地风场发生变化时,沿岸风作用下产生的Ekman输运促使的上升流区水位的下降幅度发生改变,随即向岸方向的压强梯度力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沿岸流及近底层向岸流的增强或减弱,而近底层向岸流强度的改变又会引起近底层水温的变化;(3)相关分析及交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沿岸风的变化将在3 d以内影响上升流区近底层水温。以34 m向岸流代表近底层向岸流,则“沿岸风-水位-近底层向岸流-近底层水温”这一过程的响应时间依次为24 h、7 h、27 h左右。  相似文献   
123.
2013—2014年,在辽东湾六股河口两侧开展了海滩地形及海岸侵蚀的现场调查,于兴城至绥中沿海布设6处调查岸段及17条断面。结果表明,研究海滩地貌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反射型高潮滩-滩坎-消散型低潮滩,其中低潮滩多发育有近岸沙坝和水下沙坝。绥中南江屯、皮家屯及兴城新立屯海滩侵蚀明显,多数海滩持续侵蚀,调查期内最大平均下蚀速率达53.2cm/a。分析发现,海滩地形及断面蚀淤量有较明显的季节或区域差异。海滩冬季近岸沙坝消失、水下沙坝离岸距离小于夏季。六股河口南侧夏季海滩断面侵蚀量增加、淤积量减少,而六股河口北侧相反。研究认为,岸线自然形态差异及其造成的沿岸输沙差异是导致不同岸段蚀淤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海岸封闭性建筑物(尤其是突堤)影响了海滩局部断面蚀淤变化。海滩地貌及蚀淤的季节或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沿岸波浪特征等因素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4.
李良骐 《气象学报》1935,11(6):286-295
中国位於欧亚大陆东部,东南方之海洋为其雨量之主要来源,但据中国雨量图(第一图)所示,雨量之分布,在东南沿岸附近之岛屿,虽接近水源,而其雨量尚较内地稀少。此种情形,初视之似觉於理不合;但考之事实,诚属如此。近因整理全国雨量纪录绘制图表之後,发现此种情形,觉其有探索其主因之价值,故特由沿岸岛屿中择石碑山,东涌及大戢山三处为例。同时又於陆上择三个相当地方与之一一比较。遂选用汕头,温州及吴淞三地。所用材料完全根据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125.
湛江湾沿岸工程冲淤影响的预测分析Ⅰ.动力地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篇概述了湛江湾的环境背景,对泥沙补给条件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航槽近期冲淤的基本态势.从纳潮量的空间配置和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及其在湾内的位置,讨论了各工程的正、负面效应及主要影响区域,为下篇的冲淤数模计算、定量预测奠定了基础.本文还给出了湛江湾湾口断面积与总纳潮量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6.
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海洋水文调查和海洋站资料分析了海南岛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升流发生在4~9月,6、7月最强,出现范围在18°30’~20°N,111°30’E以西近岸,其强度各年不一,1978年较弱。西南季风的作用是上升流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估算的流速为4.51×10(-3)m/s。上升流位置大约在清澜渔汛的传统渔场作业区,该区竹鱼、鲐鱼、蓝圆等鱼类的渔获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7.
北美太平洋沿岸海洋阶地珊瑚的铀系年龄以及与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历史的关系D.R.Muhs等虽然少数铀系研究在有限的几个地区确定了海洋阶地的年代,但整个北美太平洋沿岸的铀系测年数据仍很缺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从俄勒冈、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和南下加利...  相似文献   
128.
南海北部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燕 《台湾海峡》1992,11(1):61-68
作者于1979年9月至1989年8月,先后在广东、海南及广西沿岸港湾进行污损生物和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并调查沿岸港湾浮标、船只、码头、水产养殖设施及其他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获苔藓虫3871号标本,经分析鉴定为88种,隶属3目30科。它们多数是高盐暖水种和广分布种。有少数河口低盐种,遍布于中国沿岸的有26种,黄、渤海已发表的有29种,东海31种,仅南海沿岸水域28种。南海北部沿岸苔藓虫终年都能繁殖附着,附着高峰期为冬春季节的低温月份。  相似文献   
129.
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沿岸锋面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先炳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91,13(3):305-314
本文构造了一个垂向二维的数值模式,对夏季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沿岸锋面的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动力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模式考虑具有陆架底坡f—平面连续层化流体,并采用Richardson数依赖的垂直涡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浙江沿岸上升流按其成因可分成两个区域,即近岸区和远岸区。在近岸区,风应力对上升流和沿岸锋面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而在远岸区,上升流主要由沿岸向北的台湾暖流诱生。夏季沿岸锋面的生成和沿岸较强的上升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0.
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近海区理化环境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长江径流的主要作用,并且给出了长江径流量分别与含沙量、营养盐含量的经验关系,同时阐述了河口近海区水动力条件,给出了径流量与沿岸锋锋位的回归关系。根据上述关系及长江三峡工程运行预案,研究了工程兴建后可能对河口近海地区理化环境要素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工程兴建后虽对河口近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会超出历史上自然变化对其影响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