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6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近20a珠江三角洲口门的淤积加速与水沙分配比的变化、河道冲刷、口门延伸等因素有关。主要港口和航道的自然淤积速率和疏浚后的回淤速率,均以伶仃洋西岸的中山港、九州港为最大,疏浚后的半年或一年半时间便全部回淤。深圳港和珠海港的自然淤积速率最小,分别为0.5~1.4cm/a和1.8cm/a。  相似文献   
102.
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在珠江口岸边2006年3—5月观测的气象资料,用涡动相关法计算了该区域近地面层的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同时分析了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的一些特征.经分析发现,热通量在观测期内逐月增大,其在 5月份的增幅比前两个月更加明显.各个不同时段和天气过程的平均值显示,热通量的交换在此季节内以潜热为主.冷锋入侵时带来的干、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水汽蒸发、感热巨变的“脉冲”过程对热通量有较大的影响,观测期内冷空气出现的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16.5%,而在冷空气活动期间交换的热通量值占总观测期内的25.6%,其中潜热占17.4%.月平均的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从3月到4月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净辐射从4月到5月也是增加的,增幅较小,但是净热通量的值在5月反而小于4月,只略高于3月,这归因于5月份热通量的交换能力增强,海水释放的热量增多,使得海洋储存起来的净热通量在5月份反而减少,表明春季该海域储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在4月份是最多的.在各月或者季节平均的日变化中,各通量在相同时次的量值都逐月增大.潜热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感热在9时前后达到最大,感热的最小值发生在夜间而非午间,二者均在夜间比较稳定、少变.海面净辐射与净热通量基本同步变化,都呈单峰型.白天,二者均为正值,且净辐射值大于净热通量值;夜间,二者均为负值,净热通量的绝对值大于净辐射的绝对值.在3—4月的日变化中,净辐射与净热通量之间的差值较小,5月份二者的差值增大,虽然净辐射强度在5月接近4月的值,但是感热和潜热在日变化中的相同时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得海洋净支出热量增多.  相似文献   
103.
珠江河口区盐度变化周期特征分析——以磨刀门水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河口区具有三江汇流、八门入海的复杂河网,水动力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加之河口区水资源系统受快速城市化、河口挖沙与河道整治、上游水利工程调度、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盐水入侵现象异常复杂。选取磨刀门水道广昌站近10年来(2001―2011年)枯水期逐日及逐时盐度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河口区―磨刀门水道盐度序列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周期特征与潮汐周期特征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周期(24.6 h)、半月周期(14.8 d)及不明显的半日周期(12.3 h)、月周期(30 d)。  相似文献   
104.
珠江河口咸潮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4):496-499
咸潮只是河口偏于向陆一侧盐度较低(0.5~10)的那一部分盐淡混合或冲淡水体,不宜将河口“咸水”和海洋“盐水”等同或混为一谈;视“咸潮上溯”为“盐水入侵”欠当。咸潮上溯为河口自身物质的随潮运动,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咸潮上溯之动力机理,与河口水、盐物质于一年、一月和一天中随潮在河口的进出、“排”“蓄”循环运动过程有关。小潮向中潮变化时期(一月中)及其初落时段(一天中),河口正处于由“蓄”(进)转“排”(出)阶段,其时表“排”(淡水)、底“蓄”(咸水),水体高度呈层,受异重流的影响,底部咸潮进一步上溯“冲刺”达盐度最大值。大潮向中潮变化时的压咸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5.
介绍赵焕庭研究员对华南河口海岸研究的贡献,包括珠江河口演变研究、华南海岸动力地貌与环境研究、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组建研究队伍和编辑出版论著等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6.
土地利用方式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来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中城市化和植被覆盖的减少,以及农业施肥量 的增加,是造成陆源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主要陆源污染物(泥沙、氮磷营养元 素、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土地利用的变化能 够影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质,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重要措 施。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利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生、迁 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通过定量弶网对鳡鱼早期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珠江鳡鱼苗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持续时间为97±21 d,盛期在5 7月,鳡鱼苗占鱼苗早期补充群体总量的0.46%±0.21%.鳡鱼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伴随洪峰有3~5次苗汛出现,苗汛次数与洪峰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苗汛峰值大小与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鳡鱼苗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6.89×108±9.16×108尾,繁殖群体总量约为52.8 t.研究表明: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鳡鱼早期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珠江禁渔缓解了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鳡鱼资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果,为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8.
周凡涵  刘丙军 《水文》2022,42(1):59-66
受潮汐、径流、风速风向、地形变化等多种海陆要素交互作用,河口区盐水入侵呈高度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特征,盐度预报难度较大.利用在线学习算法与误差自回归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时效性更强的优点,构建一种耦合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误差修正(OSELM-EC)盐水入侵预报模型,选取珠江河口区磨刀门水道为典型研究区进行逐日盐度预报.结果表...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10.
《今日国土》2013,(12):4-4
国土资源部12月17日宣布.2013年6月至9月.中国地质渊查局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