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琉球海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近期有关琉球海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琉球海流是北太平洋一支重要的西边界流,具有如下特征:琉球海流的表层部分受中尺度涡影响强烈,其流速和流量存在有较稳定的次表层极大值,琉球海流在冲绳岛和奄美大岛间得到了显著增强,是一支可和黑潮相匹敌的海流。有关琉球海流的以下几方面内容有待今后更深入研究:(1)琉球海流的起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琉球海流在冲绳岛以南的时空变化;(2)琉球海流次表层极大值形成、维持及在冲绳岛以北得到显著增强的动力学机制;(3)琉球海流对东海的影响及其水和热流量在黑潮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东亚大陆边缘的俯冲带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亚大陆边缘自北向南发育了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等俯冲带。简要论述了这些俯冲带的构造特征、演化历史和一些科学前缘问题 ;认为愈来愈多的地球科学问题 ,如地震的发生机制、俯冲板块动力学等 ,集中在俯冲板块边界 ;解决弧后盆地成因和中国大陆边缘张裂过程等许多地质科学问题 ,有待于对俯冲带构造演化的深入了解。同时 ,在这些俯冲带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 ,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因而 ,俯冲带的构造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相似文献   
33.
<正>又逢甲午风云起,百年雪耻举国祭。在东海纷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迎来又一个"甲午"祭日。120年前,日本帝国凶残贪婪、蓄谋已久,黄海一战,毁我中华,割地赔款,中日实力大逆转。从此,一衣带血,"甲午"二字成为我民族奇耻大辱的代名词。日本觊觎朝鲜半岛和中国时日久远,绝非一时萌生邪恶之念。早在三国、南北朝时期,倭人乘中国政局动荡渡海北侵,曾一度占领大半个朝鲜。公元663年,唐朝首举义兵援朝,在半岛  相似文献   
34.
黑潮对邻近中国海的影响和琉球海流研究在物理海洋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有趣的课题。为了深入地阐明由中国科学家自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期间所作研究的进展,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述。第一方面是关于黑潮入侵南海以及在吕宋海峡周围的环流,分为以下二个很重要论题做阐述:黑潮入侵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黑潮入侵的机制;黑潮对吕宋海峡海流和南海北部环流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关于黑潮及其对东海相互作用的变化,分为以下四个有趣的论题来阐述:东海黑潮研究的评述;黑潮入侵东海,水交换以及动力因子;由于黑潮作用营养物质通量在下游增加;从卫星遥感的应用对黑潮入侵东海对陆地物质通量的影响。第三方面,琉球海流与东海黑潮相互作用也被讨论。最后本文主要点作了总结,对今后进一步需要研究也被讨论。  相似文献   
35.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是研究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冲绳海槽及邻区广角反射/折射地震研究成果,对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地壳厚度较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减薄的陆壳,但局部已出现洋壳;海槽北、中、南三段处于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地壳厚度、结构、减薄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琉球俯冲带不同分段活动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的不同是造成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和构造演化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冲绳海槽内洋壳局限于海槽中、南段轴部,在轴部地堑沿走向方向布设OBS测线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洋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36.
琉球海沟的构造和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琉球海沟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边界,海沟西坡是大陆性质的琉球岛弧,东坡是大洋性质的菲律宾海地壳.海底地震反射探测和地震震源定位表明,菲律宾海板块沿海沟向琉球岛弧下俯冲,俯冲角度与深度沿海沟走向变化.有证据显示,由于俯冲板前缘的横向移动,海沟和岛弧正朝大洋方向后退,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发生拉张变形.最近一次的海沟后退与冲绳海槽扩张可能是从上新世末(2Ma前)开始的,岛弧的后退移动和弧后拉张在南部与海沟走向垂直,在中部和北部与海沟走向斜交,总体上向南的运动分量占优势、与海沟后退相关的弧后拉张集中在冲绳海槽,没有证据表明对其西侧的中国东海陆架盆地产生影响、海沟后退的原因可能与俯冲板的动力不平衡以及它与周围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7.
38.
应用小波变换确定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了干扰源分离和场源深度确定的模拟实验,发现通过小波变换可有效地确定场源深度。根据实测重力异常数据研究了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推测其在东经122.5°线上地下105 km左右发生弯曲变为水平延伸。  相似文献   
39.
利用大地水准面起伏模拟琉球海沟南、中、北段岩石圈的挠曲,经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琉球海沟洋坡各段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T4)。模拟结果表明,琉球海沟洋坡的T4中段小,南北段大;南北段相比,南段小,北段大;与其他海沟相比琉球海沟洋坡的T4非常小。不同的Te值表明俯冲板片与岛孤之间不同的耦合程度,为进一步研究西太平洋边缘沟一弧一盆体系的动力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0.
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信息丰富,对于理解南海的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收集了南海东北部的深反射地震和海底广角地震成果剖面,提取地壳和下地壳高速层的厚度结果,并结合水深、重磁异常和岩石圈的流变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减薄特征、吕宋-琉球转换板块边界的性质和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减薄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不均匀性,以下地壳减薄为主,在台西南盆地存在极端减薄地壳;南海北缘的白云凹陷、西沙海槽和西缘的中建南盆地也存在类似的极端减薄地壳,且都与刚性地块共轭或邻近,推测刚性地块的存在导致地壳初始破裂时下地壳流动和地幔上隆是局部出现地壳极端减薄的主要原因。吕宋-琉球转换板块边界两侧在海底地形、新生代反射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与中生代岛弧引起的高磁异常大角度相交,其可能是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边界断裂。下地壳高速层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结合其分布特征和波速比Vp/Vs的分布区间,认为其是多期次岩浆底侵形成的铁镁质基性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