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4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132.
运用RS、GIS技术,以1986,1994,2002,2010年4个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和1970年比例尺1∶10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闽江口5个时段的海岸线,并对各时段海岸线变迁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认为变化较大的有罗源湾、漳港湾、福清湾和兴化湾4个岸段的海岸线,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闽江口海岸线40年变迁演化因素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围垦养殖或填海造地导致海岸线时空变迁,其中泥质岸线和人工岸线变化较大,砂质岸线和基岩岸线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33.
利用瓯江河口及东部近岸海区11个验潮站的实测大潮和小潮潮位过程进行统计,并探讨了潮波由外海向瓯江河口及上游传播过程中潮差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受水下地形摩阻、岛屿阻隔及岸线束窄作用,潮波由外海向河口内传播过程中,潮差逐渐减小,且低潮位逐渐抬高;同时,越靠近河口及上游,潮差沿程变化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4.
新铺钼矿是南秦岭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石英脉型钼矿,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产于东江口花岗质岩体内的NE向断裂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为主,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赋矿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元素地球化学显示了贫硅(56.85%~65.45%)、富铝(14.59%~15.59%)、高铁(4.81%~6.41%)、高镁(51.3%~60.2%)、高钙(3.63%~5.78%)、低钾高钠(K2O/Na2O=0.45~0.71),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A/CNK比值为0.73~0.96,属于准铝质;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具有高Sr、低Y、高Ba、高Sr/Y和La/Yb比值。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97.0±1.6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侏罗世,明显滞后于成岩年龄10~30Ma。综合分析岩石Sr、Nd、Hf同位素、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我们认为新铺钼矿的形成可能与赋矿围岩没有直接的成岩联系,赋矿围岩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洋陆俯冲环境向陆陆碰撞体制转变阶段,由残余洋壳熔融和上覆地幔楔及古老陆壳混染而成的埃达克质岩浆形成,属于同熔型花岗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的陆陆碰撞造山转换到碰撞后伸展阶段,受控于区域NE向构造。  相似文献   
135.
为探讨泉州湾洛阳江口桐花树和秋茄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在2种红树林生境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其中多毛类15种,腹足类8种,甲壳类15种,鱼类3种,昆虫2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星虫动物、寡毛类和双壳类各1种.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指海葵(Actinia sp.)等在2种生境均有较高的栖息密度,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2种生境的常见种,但栖息密度不高.虽然秋茄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高于桐花树生境,但桐花树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秋茄生境.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显著的季节差异、生境差异以及生境×季节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较高,其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潮区相同、沉积物类型相似和底质粒径相近.  相似文献   
136.
以温州瓯江口外B采砂区为例,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探测采砂区邻近海域浅部底质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和评价海砂资源分布、资源量、开采现状和影响、未来开采方向和适宜性,为海洋采砂区科学选划、动态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视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7.
福建漳江口湿地人类活动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是周边居民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同时,当地居民在湿地上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对湿地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保护区湿地上人类活动规律,运用走访调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对湿地上人类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湿地上的人类活动可以划分为红树林下捡拾海产品活动类型、夫妻船讨小海活动类型、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活动类型和滩涂养殖活动类型4种。其中第4种类型在1 a周期中又可以划分为除草、整地、施药消毒、再整地和养殖收获5个阶段。夫妻船讨小海人类活动的人数最多时为80人/d,最少时为16人/d,平均为50.4人/d;密度最大为7.5人/km2,最小为1.5人/km2,平均为4.8人/km2。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活动的人数最多时为62人/d,一般情况下较少,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2005年12月中旬至2006年的4月初,该类活动基本停止,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滩涂养殖的再整地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约为70人/d,密度为10人/km2;2005年10月下旬以后的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苗养殖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约为60人/d,平均密度约为10人/km2;整个11月份期间,与养殖有关的人类活动基本停止,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的滩涂上进行一些捡拾海产品的活动,但人数较少,最多时为55人/d,一般为10多人/d,密度为10~20人/km2;进入12月份后的收获季节,人类在滩涂上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急剧增加,为100多人/d到500多人/d不等,平均密度为44人/km2。在收获季节,人类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与有无商人收购蛏产品以及蛏的生长情况有关。总的来看,保护区湿地上人类活动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从2005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第2阶段始于12月初,止于2006年1月底;第3阶段为2006年2月初至4月底。第1阶段人类活动的人数平均为128人/d,平均密度为7.4人/km2;第2阶段分别为208人/d和12.0人/km2;第3阶段分别为358人/d和20.7人/km2。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建议采取如下对策:第一,适当限制夫妻船讨小海及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的船只数量,使其尽量保持在现有水平;第二,研究和探讨滩涂养殖过程中农药消毒的替代方法,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第三,保护区应特别加强滩涂养殖及收获阶段人类活动的管理,建议保护区尽可能地引导养殖户采取分片收获的方式来减少同一时段内滩涂上人类活动的人数及其密度。  相似文献   
138.
湘南两江口火山岩的时代及其与西山岩体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两江口酸性火山岩和西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物质来源与成因相同。从火山岩至西山岩体早、中、晚次单元花岗岩有明显的演化趋势,它们具有同时代、同源岩浆喷发→超浅成→浅成→中深侵入连续过程产物的特点。根据火山岩内沉积夹层所产古生物及孢粉组合和西山岩体已获对应性好的同位素年龄值推论,两江口酸性火山岩与西山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期至晚期初。  相似文献   
139.
闽江口海岸沙丘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陈方  朱大奎 《中国沙漠》1996,16(3):227-233
闽江口海岸沙丘的物质来源于以闽江泥沙为沙源的海滩沙,宽广的海滩、强劲的向岸风与干旱的时空耦合,适宜的地形空间构成了海岸沙丘发育的基本条件。海岸沙丘起源于约2500aB.P.,其活动是多幕次的,唐、宋及近代几次气候干冷期的出现,人口陡增以及垦荒规模扩大等人为因素,促进了海岸沙丘的发育进程。海岸沙丘从海向陆按雏形沙丘,岸前沙丘,横向沙丘及沙丘链,圆形、抛物线型或U型沙丘及风积平原依次演化。  相似文献   
140.
本文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资料、讨论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沉积与再悬浮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磷含量最高值处距悬浮颗粒物最大沉降速率处下游约5km,磷在悬浮颗粒物上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磷存在,在表层沉积物中主要以无机结合态磷存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可溶性磷自表层沉和只物上释放以及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磷的解吸作用,是该水域溶解态无机磷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