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9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测绘学   510篇
大气科学   767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1543篇
海洋学   89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44篇
自然地理   196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lthough water has the central function of the bloodstream in the biosphere especially in arid or semi-arid regions such as Yah'an reg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yet the very limited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ole of the water-related processes in ecosystem.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continuous nearly 50-year data including runoff volume, sediment discharge as well as sediment accretion from hydrographic stations, and 10-year information of water quality from pollution monitoring stations, the method for measuring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has been put forward supported by experiential model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e changes of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addressed from spatial-temporal dimen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ccording to the central streams in Yan'an region, mean annu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reaches 1.0619 billion m^3, and the surface water for economic exploitation is 0.2445 billion m3 (2) Mean annu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for sediment transfers in flood period occupies over 80% of the integrated volume in a year. (3) From the 1950s to 1970s,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for sediment transfers is comparatively higher, while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this requirement presents a decreasing tendency.  相似文献   
992.
《地理教学》2008,(10):48-48
塑料瓶的材质塑料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腐烂,变成垃圾后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是“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同时,塑料是从天然石油中提炼的化工产品,本身又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白色杀手”。据奥组委估计,北京奥运会的现场观众可能达到700万人次,虽然观众不能携带瓶装水入场,但他们在赛场外产生的废弃瓶就可能达到5000万个,这些瓶子加在一起可以塞满整个“鸟巢”。  相似文献   
993.
土地利用方式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来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中城市化和植被覆盖的减少,以及农业施肥量 的增加,是造成陆源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主要陆源污染物(泥沙、氮磷营养元 素、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土地利用的变化能 够影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质,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重要措 施。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利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生、迁 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4.
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空间价值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政策选择实验的方法, 对天津市沿海地区居民的政策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 定量地考察了海岸带环境 的价值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属性居民之间呈现的空间差异, 对不同类型经济开发的空间影响强度, 及海岸带开 发、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①工业开发明显降低了居民的效 用, 说明在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下, 工业开发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需要通过产业和环境政策的统 筹和协调来解决工业开发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相反, 渔业开发仍然会带来正面的综合效益, 因此, 渔业作为天津 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适宜的。②塘沽和汉沽地区海岸带环境的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例如, 在塘沽区, 港湾开发和娱乐业的发展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 而在汉沽区, 这些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 应该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海岸带管理政策的重点和目标, 并实施差别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对产业开发格 局进行调控。③不同类型人群对于海岸带政策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根据各类人群的空间集聚程度制定 有针对性的政策。上述研究结论为海岸带管理的定量决策, 如凝炼各地区海岸带规划的目标、制定产业开发的生态 补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从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我国共颁布了30部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中初级中学16部、高级中学7部、全日制中学7部。这些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仅能够反映出地理课程内容演变的基本轨迹,而且能够投射出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标准。  相似文献   
996.
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产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黄河源区的气温、蒸散量升高的倾向率趋势明显,而且东部大于西部,气温、蒸发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波动变化明显,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年降水量变化态势较为平稳.1987年以来土壤湿度下降明显,表明在气候温暖化状况下,土壤蒸发量远大于降水的补给量,导致土壤向暖干化发展.1987年以来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气候环境影响下,年际波动明显,而且在近十几年也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启动,一些省份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和试划工作。然而,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各地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可循的技术方法。本文从计量革命到生态人文化思潮的方法论思变以及"开发"与"保护"的内在逻辑出发,以生态功能分析为基本视角与切入点,探索性地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并着重对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的流程、指标体系和判别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开发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层次判别系统。  相似文献   
998.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朱宇 《地理研究》2008,27(2):421-430
文章以广州市为例,揭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首先,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其次,提出了人居环境容量概念,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边缘区人口密度不断地增加,人居环境容量逐步趋于饱和;第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呈现出不均衡的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借鉴Verhulst逻辑斯蒂方程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阶段性、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模型。揭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规律,可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充实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99.
珠江口伶仃洋萎缩消亡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日  乔彭年 《热带地理》2012,32(3):260-262
珠江口伶仃洋的萎缩消亡,涉及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和广州港航运盛衰,向为学者注目,已有不少预测.文章从内伶仃洋属径流作用为主的特性出发,提出以历史地貌学和沉积学的方法,用水库淤积的Lapshenkov公式计算其萎缩消亡时间,结果显示:其演变至潮坪阶段为241 a,到平原阶段为342 a.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钟霞  刘毅华 《热带地理》2012,32(5):568-574
依据2001―2010年广东省旅游、经济、环境方面的数据,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对广东省21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1市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平均耦合协调度由2001年的濒临失调提升到了2010年的勉强协调水平;但各市旅游、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省内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起点高、速度快,而粤北山区和两翼地区始终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2001年广州、深圳的耦合协调度得分分别为0.65、0.67,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揭阳、云浮得分为0.29、0.33,分别为中度失调水平和轻度失调水平。到2010年,广州、深圳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了良好协调的水平,而揭阳、云浮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