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8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相似文献   
42.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殖和幼虫发育及其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法对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生殖季节、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生殖季节可分为两个繁殖时期,从6月初开始至7月初为繁殖高峰期,8和9月为繁殖小产期.观察人工繁殖得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产卵时间在傍晚19:00前后,可以观察到雌、雄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行为:雄性文昌鱼先离开沙,并跃出水面快速游动和排精,接着雌鱼也跃出水面,所有的卵通过破裂的性腺壁进入到围鳃腔并通过围鳃孔到水中受精,受精率在98.5%以上,还观察了文昌鱼幼虫发育并变态为幼鱼(长度为1.05~13.5mm)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3.
44.
45.
46.
根据精巢形态、切片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可将日本蟳的精巢发育划分三期:未发育、发育期与成熟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知,它的精子为无鞭毛精子,呈圆球形,大小为30μm.并运用实地调查、解剖、分析样本及光镜观察等手段,对其性腺形状、交配行为及胚胎发育等作了初步的描述.  相似文献   
47.
李大鹏  李文茹 《海洋科学》2006,30(10):92-96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和影响。因此,负责识别、转导、接受、处理环境有关信号的信号转导途径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在被子植物中,雌雄配子均包埋在各自的配子体中,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借鉴藻类这一较低等的植物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界的有性生殖过程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8.
浒苔(Ulva prolifera)引起的大规模绿潮起源于黄海南部,在向北迁移过程中生物量迅速扩增,在海州湾附近(35°N左右)迅速增加达到峰值.在绿潮漂浮迁移过程中,海水表层温度、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磷酸盐(PO43--P)变化显著.本文以迁移过程中的浒苔为...  相似文献   
49.
贵州台江凯里组的遗迹化石Treptichnu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约  王平丽 《地质论评》2006,52(1):1-10
贵州台江下中寒武统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保存良好的Treptichnus Miller,计5个遗迹种(其中包括2个新遗迹种):T.bifurcus Miller,T.pedum(Seilacher),T.pollardi Buatois and Mdngano,T.arcus n.ichnosp.和T.taijiangensis n.ichnosp.,并与节肢动物的觅食迹、爬行迹和游泳迹等共生,属Cruziana遗迹相。产于凯里组的Treptichnus可能为节肢动物的居住迹。随着造迹生物身体的增长和沉积物的增厚,造迹生物在原潜穴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新的潜穴,而构成三维空间复杂的潜穴系统。  相似文献   
50.
微塑料污染目前成为海洋污染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实验室内将青岛近海常见的海洋桡足类猛水蚤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尼龙6中,研究了猛水蚤的摄食、排泄以及生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的摄食、排泄、生殖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摄食率、滤水率、排粪率的24 h·EC 50分别为67.7、62.2、84.1 mg·L^-1,对猛水蚤抱卵率的144 h·EC 50为30.3 mg·L^-1。“饱食感”造成猛水蚤摄食率降低,从而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可能是导致猛水蚤抱卵率降低的原因。猛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导致猛水蚤排泄的粪便颗粒小型化,由长椭球体变为短小椭球体,可能与其粘度或物理结构的改变有关。暴露于尼龙6的猛水蚤的粪便体积和沉降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微塑料的对照组。本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微塑料对海洋桡足类以及滤食性浮游动物的生态毒理影响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