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5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597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369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评述了估算地震在原地平均重复周期的地质方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探讨了将平均重复周期应用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较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可预报复发模式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当把活断层与地震的复发关系的定量研究与具体的可预报复发模式结合起来,可能会对地震的长期预报或危险性评价产生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2.
根据阿部胜征等重新校订的均一化地震目录,对“茂木周期”再一次进行研究,发现这一周期确实客观存在,而且可以消除本世纪初存在的矛盾。根据现有资料,茂木周期似可上溯至19世纪。我国内陆一些地区的强震活动与茂木周期相关甚好,据此,对未来20年我国地震大形势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3.
本文选1972、1979和1980年3年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夏季(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进行了谱分析,发现上述3地区的夏季降水都存在明显的准双周和单周周期振荡,分析了降水的周期振荡与夏季风之间的可能关系,并指出准双周现象的降水周期在我国传播的天气过程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上的准双周变化。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127.
介绍从837工程中长周期摆中提取短周期信号的工作,其意义是利用现有的837工程中长周期摆增加区域台网的近震控制能力。该项工作主要是设计一个带有特殊滤波器的前置放大器。此滤波器在选取归一化参数时要求Qp=√C/B>0.707,以达到抑制低频而提取所需高频信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8.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比如,K.M.Lau等以及Murakami等利用卫星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LR)进一步研究了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29.
夏季多年平均及个别年份低层流场的准周期扰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CMWF的1980 ̄1986年多年平均及1980年的低层纬、经向网络点资料对季内振荡方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多年平均及个别年份流场中季内同斯振荡强度的对比特征及其在低伟和中高纬地区的差异。为动力学诊断和理论研究夏季风的年际差异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0.
通过1850~1991年旱涝百分率的CEOF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点及年际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主要有三种旱涝分布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空间位相近似相同,且有10.7年和3.1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23~1924年间曾发生过增强突变。第二种类型为南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自北向南变化显著,且有4.3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884~1885年间曾有一次减弱突变。第三种类型呈江淮流域与华北和华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或相反方向移动,并有3.4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11~1912年有过增强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