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61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1499篇
海洋学   455篇
天文学   207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铁和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海洋悬浮物中 :作为陆源矿物和生物残余组分 ,以被吸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粘土矿物、浮游生物碳酸盐介壳微粒上 ,并且以陆源和自生成因的独立氧化物、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众所周知 ,已经发现作为被沉积圈闭捕捉的“海洋雪”集合体组分的菌类细胞壁上的锰氧化物、氢氧化物薄膜。但是关于悬浮物中自生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的矿物相暂时还知之甚少 ,而北极海悬浮物在这方面一般来说还没研究过。在本文中为填补这一空白我们首次作一尝试。1研究材料和方法在本文中介绍了两个区域悬浮物样品矿物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 :巴伦…  相似文献   
4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的脱乙酰化产物,本身为线型分子,分子链中含有反应性基团羟基(-OH)和氨基(-NH2)。在酸性溶液中,由于-OH和-NH2的存在,壳聚糖可形成高电荷密度的阳离子聚电解质,能够凝聚溶液中带负电的悬浊液、有机物  相似文献   
43.
李炎  G.W.Berger 《海洋科学》1992,16(4):66-68
利用颗粒态放射性核素携带的颗粒物历经过程信息,我们提出用泥沙扩散方程和颗粒态放射性核素扩散方程联解底部边界层颗粒态物质迁移参数的方法。分析实例的样品取自荷兰Waden Sea南部Balgzand潮滩(砂坪)和Mok湾潮滩(泥坪)的两个站位(BG1和Mok2)。示踪核素为~(234)Th,~(210)Pb和~(137)Cs,其放射性比度由r能谱测出。  相似文献   
44.
长江口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絮凝沉降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研究了长江口区生源元素C、N、P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悬浮物质絮凝沉降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活动及水-颗粒物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导致C、N、P等生源元素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形态变化和物相转移,从而改变了颗粒的表面组分、性质及介质成分,影响胶粒分散系的稳定性.夏季出现NO3-、PO43-与logSPM呈正相关,PON、POC、PP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与logSPM呈负相关.颗粒物从河流向海方向运移过程中在盐度0.1~2.0出现絮凝速度的峰值区和在底层盐度2~11形成巨形网状絮凝团和高浊度区,并且在这两段盐度区间分别均出现C/N的峰值(亦即CEC的低谷区).说明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控制长江口区颗粒物絮凝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
1991—09—2318:18左右,云南省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村发生山体巨型滑坡,约2000万m3。滑体物质由玄武岩组成,具有整体滑落、位能大、速度快之特点。主动滑落之岩块,撞击山头后,变成十分破碎的岩石碎块,并以强大的动能沿着头寨沟沟谷向下游方向流动(呈干燥状态)达2.8km远,直至盘河岸边碎屑物质才停止下来。滑体滑落高差为760m。在头寨沟沟谷中,仅2~3min时间内这场罕见的巨型滑坡——碎屑流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共有216人遇难,7人受伤,掩埋牲畜252头,毁坏民房202间,毁坏耕地20hm。以及大量的森林植被,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据省计委国土办)。此次滑坡引起了强烈的地面震动,昭通地震台接收到震级为3.5级的震波。  相似文献   
46.
《国土资源情报》2008,(7):21-21
生物质气化是把废物转化气体,它对开创新兴可再生能源来源是有潜力的,但须避免工厂产生不必要的副产品,另外还要找到可靠且稳定的生物质来源,但这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7.
太湖秋季光学活性物质空间分布及其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年秋季在太湖进行的一次大范围水体吸收系数、散射系数、辐照度比等生物光学特性及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和计算,分析了秋季太湖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生物光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内陆浅水湖泊非色素颗粒物、浮游植物色素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半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48.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9.
Natural uranium has three isotopes, ^238U, ^235U and ^234U, with natural abundances of 99.27 atom %, 0.72% and 0.0055%, respectively. Only ^235U is fissil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uclear fuel and nuclear weapons involves enrichment of uranium in ^235U. This process also results in separation of ^234U from ^238U, leaving depleted uranium (DU), with typical ^234U/^238U and ^235U/^238U activity ratios of about 0.19 and 0.013, respectively, as a waste product. The high density, high melting and boiling points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uranium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DU in relatively pure form mean that DU has many uses, including armour-piercing munitions. Such muni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UK since the 1960s and test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Ministry of Defence (MoD) at firing ranges such as Dundrennan, SW Scotland and Eskmeals, NW England. The firing of DU munitions can result in the dispersion of DU and its combustion products (oxides) as aerosols or as larger fragment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exposure either directly at the site of detonation or via post-depositional migr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mobility of DU by characterizing the associations of U in soil porewater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a firing site. To this end, several soil cores located down-wind of the firing site at Dundrennan, near Kirkcudbright, SW Scotland, were collected in May 2006. These were sectioned on-site into 1- or 2-cm depth intervals and porewaters were isolated by centfifugation (10 minutes; 8873 g) on return to the laboratory. Following filtration through 0.2-micron cellulose nitrate filters, the porewaters were analyzed by ICP-QMS (U concentration) and ICP-OES (Fe, Al, Ca, Mg, Mn concentrations). Sub-samples were also subjected to centrifugal ultrafiltration (100, 30, and 3 kD) and to gel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ation (agarose; 0.045 M Tris-borate; 20 mA, 30 minutes). Results showed that U was present at up to 4 μg/L in the soil porewater and that the associations of U varied with sample location and soil depth.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