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上石炭统KT-Ⅰ油层组主要发育局限海台地-开阔海台地碳酸盐沉积,间夹蒸发岩层。由于区域性白云石化作用,KT-Ⅰ油层组中白云岩广泛分布,为主要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白云岩中白云石为泥晶、粉晶或细晶,半自形-他形;略富钙,有序度较低(0.336~0.504);δ18OPDB值在-1.06‰~+2.45‰之间,比石炭纪海水(δ18OPDB值介于-1‰~-2‰之间)偏正;δ13CPDB值在+3.36‰~+5.94‰之间,与石炭纪海水(δ13CPDB值介于+3.1‰~+4.7‰之间)接近;锶同位素值接近石炭纪海水(87Sr/86Sr值在0.7082~0.7088之间);微量元素Mn含量平均为92.57 μg/g,Fe含量平均为447.52 μg/g,接近被交代的灰岩含量;Na和K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8.80 μg/g 和5.89 μg/g,显示交代流体为蒸发海水。上述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研究区石炭系KT-Ⅰ油层组白云岩具有渗透-回流机理白云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72.
本文所指内蒙古中部西起乌拉特中旗一带,东至化德县—苏尼特右旗一带,南起包头—集宁一带,北至中蒙边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本区以川井-白云鄂博-化德槽台断裂为界,分属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南部为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各自经历了长期而复杂、性质各异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不同的铁矿成矿区带。鞍山式铁矿仅见于华北地台北缘。  相似文献   
73.
杨新库 《地质与资源》2011,20(2):111-114
白云金矿区总体构造为东西走向的线性褶皱构造,金矿体受东西向展布的脆-韧性剪切带控制.辽河群地层是矿源层,矿体赋存于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及盖县组地层和燕山期的岩脉中,矿化对岩石无明显选择性,矿床具有明显的韧性剪切带特征.硅、钾蚀变带加上黄铁矿化是寻找金矿的最显著标志.深部矿化连续,具较好的找矿前景.提出了深部勘探工作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74.
华北秦皇岛地区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广泛发育海相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在石门寨奥陶系亮甲山剖面,马家沟组自下而上识别出四类碳酸盐岩:含白云石泥晶灰岩(类型I)、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麦粒状”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I)和钙质泥晶白云岩(类型IV)。类型I主要由泥晶方解石构成,含三叶虫和介形类生物碎片,少量自形的粉晶白云石呈“漂浮状”分布于压溶缝合线内,基质中少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形成于埋藏成岩期压溶作用之后,压溶缝为云化流体提供通道,压溶缝内泥质组分的成岩转化可能为白云化作用提供了部分镁离子来源;类型II白云岩主要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粉晶-细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普遍具有“雾心亮边”,在背散射和阴极发光照片中白云石可见清晰的多圈亮、暗相间环带。环带和带间主量元素的差异表明白云石经历了埋藏成岩期多期成岩流体的改造;类型III白云岩中白云石呈单向延伸的“米粒”或“麦粒”状,粉晶为主,晶体长轴方向具有垂直结晶轴c的特点,白云石具富铁、贫锰、锶的特点,长、短对角线上钙、镁离子的微小差异以及阴极发光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也经历了埋藏成岩期的改造,成岩流体使白云石发生微溶作用可能是导致白云石晶体单向延伸且光学性质固定取向的主要原因;类型IV为钙质泥晶球粒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石多为微晶和微亮晶,球粒也多由微晶白云石构成,溶孔发育,但全被亮晶贫铁方解石充填,此类岩石的白云化作用发生得很早,可能形成于潮上带澙湖或潮坪环境。综上所述,研究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具有经历了不同类型及多期白云化作用的特点。自剖面底部向顶部,白云石的有序度由0.8降至0.47,而去云化作用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5.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上部ZHSQ5、ZHSQ6和ZHJSQ1时期发育三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其中ZHSQ5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范围较小且相对富泥,前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呈约300m厚的斜交前积反射;ZHSQ6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展布最广,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呈网状交织,横向展布达5km,三角洲前缘在地震剖面上为S型前积反射,前积体的高度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前三角洲斜坡远端发育多个小型滑塌浊积体;ZHJSQ1时期继承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同时前缘下斜坡伴生较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估算三角洲沉积古水深为600m,三角洲前缘斜坡倾角为4°~7°,反映三角洲形成于深水陆架边缘环境。晚渐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共同作用控制研究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期次和展布规模,而同沉积断裂活动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及沉积形态具有制约作用。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坝、分流河道砂体及前三角洲浊积砂体可构成重要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76.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分布着由辉长岩、辉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等基性-中酸性-碱性花岗岩组成的闪长质-花岗质杂岩体,它们曾被认为是泥盆纪至侏罗纪多期次侵位的产物,而新的年代学资料揭示这些侵入体都是在晚古生代形成的.白云鄂博地区15件不同岩性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其侵位年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仅发生在263~281Ma狭窄时间段内,峰期年龄269Ma.这表明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与这些闪长质-花岗质岩石的侵入活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也为重新认识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构造环境及演化史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77.
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相继发现了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油气田。本文系统对比了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和控制因素。礁滩型储层一般物性较好,储集类型为孔隙型或裂缝-孔隙型,非均质性弱;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一般物性较差,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极强。白云石化是超深层(〉6000m)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白云岩较灰岩储层平均孔隙度可提高3.5%~4.0%。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反应主要是对储层进行强烈改造,改善程度并不大。沉积相、构造作用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式不尽一致:对于风化壳岩溶型储层,沉积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岩石可溶性、透水性的控制上,在岩石可溶、透水的基础上构造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发育范围及程度;礁滩型储层受沉积相的严格控制,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对储层物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8.
中原油田濮城油区部分井层岩性类型以白云质泥岩为主,微裂缝及孔洞发育,但总体上孔渗性较差,经分析认为剩余油潜力较大,决定对水平井濮1-FP1井进行分段压裂改造。通过对储层物性研究、测试压裂分析及压裂软件模拟进行压裂参数优化,确定了适合该井的分段压裂施工参数,优选了压裂液和支撑剂,成功地完成了十段压裂施工,注入总液量2975 m3,加入支撑剂308 m3,压后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该井多段压裂工艺的成功应用为下一步该区块白云质泥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提供了依据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9.
白云鄂博的碳锶铈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骞  马玉光  王凯怡 《地质学报》2012,86(5):837-841
在对白云鄂博碳酸岩中稀土矿物的研究中,发现了锶-稀土含水复碳酸盐矿物。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其化学成分相当于碳锶铈矿(Ancylite-Ce)、钙碳锶铈矿(Calcioancylite),前者Sr>Ca,后者Ca>Sr。计算得到的化学式分别为:(Sr0.62,Ca0.18)0.8(Ce0.5,Nd0.36,La0.17,Pr0.02,Sm0.02)1.2(CO3)2(OH1.04,F0.14)1.2H2O、(Ca0.73,Sr0.28,Ba0.17)1.2(Ce0.46,Nd0.15,La0.15,Pr0.04,Sm0.01)0.8(CO3)2(OH0.75,F0.06)0.8H2O,简化为:(Sr,Ca)2-xCex(CO3)2.(OH,F)2-x.H2O,接近理论化学式(Sr,Ca)Ce(CO3)2(OH)H2O,但附加阴离子除OH—外,还含有少量F-。两者均为几微米至十几微米的微小晶体,呈浸染状产出,且仅见于晚期方解石或方解石—白云石交生体中。  相似文献   
80.
白云岩体位于诸广山南部岩体中东部,是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其岩性为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在主量元素方面,该岩体的岩石富硅(SiO2平均为73.47%)、富铝(A/CNK值平均为1.09)和高的K2O/Na2O值(平均为1.99);在微量元素方面,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而Ba、Sr、Ti、Nb、Ta、P亏损明显,具有高的Rb/Sr(平均为6.22)和Rb/Nb值(平均为29.07),富含铀(平均为9.04×10-6),可为岩体内铀矿床的形成提供铀源;轻稀土元素富集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相对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亏损明显;在同位素方面,εNd(t)值低(平均为-10.6),(87Sr/86Sr)i值高(平均为0.71688),Nd模式年龄古老(1865~1874 Ma)。这些特征表明,白云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碰撞结束后不久形成的伸展构造环境中,位于地壳中-下部的古-中元古代地壳组分在伸展、减薄作用产生的减压、导水和地幔上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由泥质岩源区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