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白令海特征区域的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30属56种(含变种),并确定17种硅藻新记录,其中包括Kisseieviella carina等3种化石种。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优势种为Neodenticula seminae,Fragilariopsis cylindrusFragilariopsis oceanica,在白令海北部陆坡深水区附近以Neodenticula seminae为主,而在白令海北部陆架以Fragilariopsis cylindrusFragilariopsis oceanica为主。对硅藻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划分出3个硅藻组合,硅藻组合Ⅰ代表海冰种硅藻组合,组合Ⅱ代表受阿拉斯加流影响的大洋浮游硅藻组合,组合Ⅲ代表上述两个硅藻组合之间的过渡组合。Fossula arctica是17种硅藻新记录之一,首次记录于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其百分含量分布趋势与Fragilariopsis cylindrusFragilariopsis oceanica的相近,在白令海北部陆架为11.7%~17.1%,而在陆坡深水区附近明显减少,是继Fragilariopsis cylindrusFragilariopsis oceanica之后白令海又一海冰指示种,并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海冰变化替代物运用于晚第四纪以来白令海海冰进退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42.
该项目以在"雪龙"号破冰船上建立的综合观测平台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大气-海洋-沉积物"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利用科考获得的北冰洋碳体系数据,对北冰洋、白令海及西北冰洋CO2体系及其相关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43.
《地理教学》2008,(9):48-48
“船被鲸群围攻啦!”当地时间22日16时(北京时间22日12时),正漂浮在白令海上进行作业的“雪龙”号甲板上忽然沸腾起来,科考队员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  相似文献   
44.
基于2019年夏季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十北"科考)中"海燕"水下滑翔机观测的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数据,对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分类,及其温度和溶解氧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白令海海盆区水体一般由温度差异较为明显的上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组成,其温度水平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平温差逐渐减小。白令海上层水位于50 m以浅的位置,在约30~50 m深度处存在强温跃层,温跃层自西向东深度略有增加,且厚度不均匀,跃层强度约为0.31℃/m;白令海中层水位于50~250 m深度处,主要为冬季残留水,中层冬季残留水分布具有一定地区性差异,在此位置存在温度最小值,约为2.7℃;白令海深层水水体较稳定,温度随深度缓慢降低。对比垂直断面温度特征和溶解氧特征可知,白令海中层冬季残留水溶解氧含量较高,高于上层水团;在中层水与深层水之间存在氧跃层,氧含量从250μmol/L快速下降至50μmol/L,并随着深度的增加,在1 000 m深处降至20μmol/L。  相似文献   
45.
通过分析第十次北极考察楚科奇海、白令海考察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获得表层沉积物(0~8 cm)中~(210)Pb和~(137)Cs在不同断面和不同层的比活度范围和分布。楚科奇海陆架区R断面表层沉积物(0~2 cm层)~(210)Pb比活度范围为44.80~117.45 Bq·kg~(-1);~(137)Cs检出主要分布在表层沉积物(2~4 cm和4~6 cm层),比活度范围为未检出~2.23 Bq·kg~(-1)。白令海BL和BR断面表层沉积物(0~2 cm层)~(210)Pb比活度范围分别为29.93~141.35 Bq·kg~(-1)和40.78~620.43 Bq·kg~(-1);BL和BR断面~(137)Cs比活度范围分别为未检出~2.48 Bq·kg~(-1)和未检出~2.08 Bq·kg~(-1)。其中在白令海考察区南端陆坡区深海站位出现~(210)Pb比活度高值;结合表层沉积物垂向分层数据揭示水体中~(210)Pb随颗粒物移除沉降到海底,随海底深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各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年沉积率随海底深度增加而降低。深海区域站位表层沉积物~(210)Pb比活度随海底深度增加而增加现象说明,颗粒物沉降过程的吸附作用是主要原因。也表明表层沉积物~(210)Pb比活度与海水深度的比值作为~(210)Pb均化因子(HF),可指征颗粒物中~(210)Pb比活度从水体上层至海洋底层随沉降过程的平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陆架区部分站位表层沉积物~(210)Pb存在明显的扰动情况,楚科奇海陆架区、白令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137)Cs在沉积物各层深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46.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以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科学目标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3年7月15日从大连出发,途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7月23日进入白令海,7月30日进入北冰洋。考察队于2003年9月12日返航离开北冰洋,26日到达上海,历时74天,安全航行14188海里,航时1010h。本次考察以“雪龙”船为支撑平台,辅以直升机、水面作业艇、冰上车辆延展考察空间,利用卫星跟踪浮标、海洋浮标、潜标、潜水器、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以及常规观测设备,在白令海、楚科奇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开展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立体综合观测,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获得了大批宝贵的现场数据和样品。来自中国、美国、芬兰、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的109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考察。  相似文献   
47.
The Bering Sea circulation is derived as a variational inverse of hydrographic profile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 atmospheric climatologies and historical observation of ocean curents. The important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estimate of the mean climatological sea surface height (SSH) tha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atellite altimetry sea level anomaly data in the Bering Sea regi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satellite altimetry, the obtained reference SSH effectively constrains a realis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Amukta Pass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48.
49.
With parameterized wave mixing,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tidal current in the Bering Sea were simulated simultaneously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rinceton Ocean Model. The simulated circulation pattern in the deep basin is relatively stable, cyclonic, and has little seasonal change. The Bering Slope Current between 200-1000 m isobaths was estimated to be 5 Sv in volume transport. The Kamchatka Current was estimated to be 20 Sv off the Kamchatka Peninsula. The Bering shelf circulations vary with season, driven mainly by wind. These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esti- mates. A counter current was captured flowing southeastward approximately along the 200 m isobath of the Bering Slope, opposite to the northwestward Bering Slope Current, which needs to be validated by observations. An upwelling current is located in the shelf break ( 120-1000 m) area, which may imply the vertical advection of nutrients for supporting the Bering Sea Green Belt seasonal plankton blooms in the breakslope area. The Bering Slope Current is located in a downwelling area.  相似文献   
50.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1):33-37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自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科学目标,先后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等海域,进行了135个海洋站位和10个冰上站位的考察作业,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本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达12600海里,调查范围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是历次北极考察中范围最广、距离最远的一次考察,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其中"雪龙"船北进至北纬88度26分,创下中国航海史上最北端的纪录;部分科考队员利用直升机抵达北极点进行科考,实现中国人靠自身能力挺进到北极点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