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886篇
海洋学   39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硝基芳烃类物质对盐藻的毒性试验及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国际经合组织(OECD)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国际标准方法,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设置毒物浓度进行试验,得到了2,4-二硝基苯胺、2,4-二硝基氯苯、间二硝基苯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48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2,4-二硝基苯胺的为0.018mmol/L,2,4-二硝基氯苯的为0.015mmol/L,间二硝基苯为0.027mol/L。其毒性大小为2,4-二硝基氯苯>2,4-二硝基苯胺>间二硝基苯。并探讨了其致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白超  刘建伟 《地下水》2022,(1):174-177
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是一种复盐,为盐类矿产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含钾矿物,在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中广泛发育,并经常和其它钾镁盐矿物密切共生。由于杂卤石较其它钾镁盐矿物的溶解度低,易于残存保留,因此常被作为寻找钾盐矿床的重要标志和线索。其中南充盐盆嘉陵江组五段-雷口坡组一段(T1j5-T2l1)的杂卤石分布面积最广,剖面揭露较完整,主要和纹层状硬石膏及菱镁矿、岩盐、“绿豆岩”等岩类共生,组成各种韵律层,根据岩矿鉴定、化学分析杂卤石还往往伴有微量的硫镁矾、无水钾镁矾等钾镁盐矿物。因此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纪杂卤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对进一步寻找钾盐和指出找钾方向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3.
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冰架北缘中部。此外冰架北缘中部海域的上混合层和季节跃层的深度也明显小于东西两端。冰架北缘的底层热盐结构则无明显的东西差异。海洋遥感的证据表明:冰架北缘的表层水的不均匀性与浮冰和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钙芒硝盐岩在水热综合作用下强度等参数的衰减规律,通过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模拟了钙芒硝盐岩在30~70℃温度的蒸馏水中的浸泡实验。在浸泡40 d过程中,测试了钙芒硝盐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纵波波速、破坏模式等参数,总结了浸水前后钙芒硝盐岩参数随时间、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偏光显微镜对比观察了在浸泡前后钙芒硝盐岩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成分、结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钙芒硝盐岩强度等参数衰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钙芒硝盐岩强度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衰减剧烈。浸泡7 d后,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为初始强度的50%~72%。浸泡30~40 d后,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至初始强度的10%以下。(2)钙芒硝盐岩在长时间的浸泡过程中,主要是其中的可溶成分的溶解、溶蚀作用导致了钙芒硝盐岩结构的劣化。(3)在实验温度(30~70℃)范围内,钙芒硝等矿物的溶解过程大致经历了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钙芒硝盐岩强度存在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但在相同浸泡时间下各浸泡温度间强度差值小于初始强度的10%,钙芒硝盐岩强度随浸泡温度(30~70℃)变化不大。论文研究成果深化了盐渍岩土,尤其是钙芒硝盐岩水岩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995.
黄仙珊 《福建地质》2007,26(1):34-39
辐射仪在标定时要带上铅套,放射性伽玛顺检之铅套方法和常规方法的区别是前者在测量时辐射仪要带上铅套,在龙岩市东宫下高岭土西矿段补勘岩(矿)心放射性伽玛顺检中铅套法和常规法的测量成果对比非常显著,即铅套法测量伽玛值偏低,异常下限也偏低,伽玛曲线平直;常规法测量伽玛值偏高,异常下限也偏高,伽玛曲线起伏变化较大,这些差别是因为常规方法测量受到散射射线,尤其是近旁岩(矿)心伽玛射线影响所致。但是,铅套法因其伽玛值偏小,致使听测时可能会漏掉狭缝里的伽玛偏高场或异常,这是铅套法的不足之处。为此,提出了在岩(矿)心或工程放射性伽玛顺检时铅套法和常规法结合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褶皱相关断层——以库车坳陷新生界盐上构造层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表明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盐上断层受控于褶皱作用。盐上地层首先发生褶皱变形,随着褶皱作用的加强,然后发生断裂作用,盐上构造层的变形方式为褶皱相关断层,其变形特征不同于断层相关褶皱。从断层成因机制可见: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适用于库车新生代坳陷盐构造发育区。库车坳陷膏盐层的发育造成盐上构造层与盐下构造层变形有差异,盐上构造层以褶皱作用为主,盐下构造层以冲断作用为主。库车坳陷盐上构造层主要为褶皱相关断层,发育张性断块、后翼突破断层、前翼突破断层及褶皱相关断层组合等构造样式,根据盐上构造层的变形特征总结了褶皱相关断层的演化。  相似文献   
99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区土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快速获取土壤盐度信息、监测土壤盐度变化对干旱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宁夏平原土壤盐渍化较重的银北灌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采集的52个土壤样本和同时期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法对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构建的土...  相似文献   
998.
库车坳陷古隆起与盐构造特征及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库车坳陷识别出却勒、大北—吐北、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和吐格尔明等古隆起以及盐枕、盐推覆、盐墙等盐构造。这些古隆起和盐构造主要分布于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并都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两者关系也非常密切。古隆起决定了盐构造的发育位置和形成过程,盐体一般在古隆起顶部发生聚集增厚,形成盐枕和盐墙构造,并在古隆起两翼盐体减薄处形成盐焊接和鱼尾构造等。古隆起和盐构造对库车地区的油气聚集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隆起的发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储层质量,其本身也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巨厚膏盐层的存在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极好的封盖作用。另外,古隆起和盐构造的叠加构造变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丰富的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形成的断裂和不整合也构成了有效的油气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999.
西北旱区湿地周边农田易盐渍化,合理实时控制和降低地下水水位是实现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双赢”的有效途径。选取西北石羊河流域邓马营湖湿地与农田之间过渡带为示范研究区,通过分析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与表层土壤盐分的协同关系,确定生态水位阈值,并基于该阈值研发了由虹吸辐射井群为支撑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技术,其关键点是:采用一井虹吸联通多个辐射井,用于增大弱透水层区单井涌水量,实现水位面状控制;利用电系统、信号系统和控制器集成智能控制子系统,实现地下水水位和水量的实时控制。该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农田盐渍化风险和湿地植被芦苇覆盖率均降低,农田盐渍化防控和湿地保护的地下水埋深阈值为1.9~3.0 m;每年7—8月的潜水蒸发阶段是表层土壤主要积盐时段,期间智能双控系统可将地下水埋深调控在水位阈限范围;该双控作用不仅能够控降灌溉引起的表层土壤电导率的增大幅度,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的积盐速率;相对微咸水,淡水灌溉条件下智能双控技术的淋盐和控盐效果更明显。因此,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地下水水位精准调控,对旱区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论三水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柏林  郭钦华 《中国地震》1999,15(3):247-256
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相继发生ML3.7和4.4地震,由于这两次地震震源浅,具有震级小,烈度高和地震面波发育的特征,因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震源深度与盐矿开采注水-抽水深度接近,故震源机制解表明该震为一次沿F7断上滑错动的正倾滑型地震,显著,这与盐矿注水-抽水采盐有着成生联系。由于注水-抽水极盐使开采地段产生一定规模的采空区,注水沿F7断层的渗透所产生的孔隙压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