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2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1159篇
测绘学   304篇
大气科学   275篇
地球物理   378篇
地质学   4871篇
海洋学   37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54篇
自然地理   88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211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31.
北冰洋海冰厚度穿透雷达探测与下表面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北冰洋海冰穿透雷达的探测与分析, 讨论了雷达电磁波探测海冰厚度和海冰下表面形态特征的能力. 结果表明, 雷达波可穿透超过6 m厚度的北极盛夏海冰, 雷达波在海冰内的传播速度是0.142~0.154 m/ns. 雷达图像表现出海冰下表面粗糙起伏的微形态特征, 这种微形态特征与海冰类型关系紧密, 反映出雷达探测有助于识别和划分海冰类型. 基于雷达图像同时显示海冰上、下界线的特点, 统计分析了二者界线实际长度的差异, 提出一个新的长度因子数值概念, 可用于海冰上、下表面面积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2.
川滇地区地震(Ms≥5.0)破裂类型与前兆异常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滇地区 31次 (组 ) 5 .0级以上地震与余震次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 ,结合“强地震分为走滑型地震和断错型地震”的理论 ,确定了各次 (组 )地震的破裂类型。从物理机制上对地震破裂类型与震前前兆异常分布关系进行了讨论 ,由此进一步探讨了 5 .0级以上地震震后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33.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梁涛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王浩 《地理学报》2002,57(4):389-396
以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模拟天然大暴雨,通过3次重复实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随暴雨径流及径流沉积物的迁移过程,估算氮素在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的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氮素的流失速率和流失量随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流失量桑林最大,水田最小。水相不同形态的氮素流失量亦有所不同,悬浮颗粒态氮占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70 %~90 %,水相溶解态氮的流失量以松林为最高,竹林、桑林和水田接近而且较低,不同类型的水相溶解态氮也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各土地类型单位面积、表层10 cm土壤氮素流失高达4.66~9.40 g·m-2,其中随径流沉积物相迁移的氮素占绝大部分(90 % 以上)。估算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流失速率,地表径流水相为2.68~14.48 mg·m-2·min-1,径流沉积物相高达100.01~172.67 mg·m-2·min-1。  相似文献   
134.
在应用新近建立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测算该流域各县(市、区)年均土壤流失总量和各地类年均 土壤流失量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各地类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坡度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 征,为因地制宜地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5.
京津冀区域春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方差极大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最大熵谱、小波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区域近50年春夏季降水的地域特征与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区域的降水场分别存在以下主要降水异常分布型:夏季包括燕山迎风坡型、太行山迎风坡型、冀中平原型、冀东平原型、沿海平原型、冀北山地型、冀南平原型;春季包括平原中南部型、燕山南麓型、滨海平原型、京西山麓型、太行山迎风坡型、冀东北高原型、冀西北高原型(坝上)。同时,通过最大熵谱、小波分析,进一步分析各降水型的主要变化特征及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36.
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陆盐碱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十分薄弱。松嫩平原是世界上内陆盐碱湿地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参考国内外湿地分类标准,结合松嫩平原的特点,建立了内陆盐碱湿地的分类体系,将该区的盐碱湿地划分为2个湿地类,6个湿地型,13个湿地亚型,描述了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分布规律。这对我国的湿地分类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进一步实施内陆盐碱湿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促进松嫩平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我国钴矿矿产资源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潘彤 《矿产与地质》2003,17(4):516-518
钴广泛应用于军事、钢铁、电器、机械等方面,它具有亲铁亲硫的双重性,在各类岩浆岩中的分布不均匀,由超基性岩向酸性岩,钴的含量迅速降低。我国钻矿资源呈现富矿少、贫矿多的特点,并且铬矿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新疆、吉林、陕西、云南、四川等地。按照矿床形成的成矿环境、矿床岩石组合,矿床类型划分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硫化物钻矿、与海相火山喷发有关的钻多金属矿、与斑岩有关的铜钻矿、与砂岩有关的钻矿、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铁钻矿、与风化作用有关的钴矿等六类。  相似文献   
138.
李坝式金矿床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坝式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为成矿元素初始富集期和构造叠加热液改造成矿期,岩浆活动主号是通过改变矿床地质体物化条件而促进矿化体的形成,并有部分岩浆物质参与成矿。该矿床与国内外经典卡林型金矿床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但是由于缺乏低温矿物组合以及与岩浆活动的亲密性证据,该矿床应属广义上的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9.
梅山铁矿床菱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华 《矿产与地质》2003,17(Z1):361-364
对梅山铁矿中菱铁矿的空间分布、矿物共生组合、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菱铁矿矿石(混合矿石)的结构、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菱铁矿在矿床北西部相对集中,并主要产在斑点状和浸染状矿石中;菱铁矿多数属镁菱铁矿,为近地表的陆相火山高温气液交代成因.  相似文献   
140.
夏塞地区是西南三江(金沙江、澜仓江、怒江)地区东缘的一个重要成矿带,带内银、锡矿产责源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体和地层,构造和岩体是区内的主要控矿因素,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矿床类型为分布于岩体内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和分布于岩体外接触带的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