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篇
  免费   641篇
  国内免费   928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39篇
地质学   2640篇
海洋学   55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6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112.
中国东部上地壳化学组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国东部(东经105°以东)约计330万km~2系统采集了28253个岩石样品,组合成2718件分析样,选用了15种可靠的分析方法,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监控分析质量,提出了76种化学元素在中国东部出露地壳、沉积盖层、出露基底和上地壳的平均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113.
马厂箐铜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体系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对马厂箐斑岩型铜矿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He/~(36)Ar-~(40)Ar/~(36)Ar和~(40)Ar/~4He-Rc/Ra空间,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正相关.由这种相关性确定出,成矿流体为地壳和地幔两个端元流体的混合物.其中,前者为富含地壳氦但具空气氩同位素组成特征、贫硫和碳等挥发份的大气成因低温地下水,后者为由形成马厂箐富碱斑岩体之壳慢混合岩浆分异出的富含硫和碳等挥发份的高温岩浆流体.  相似文献   
114.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圈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圈壳-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115.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坳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线在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116.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117.
张晓玲 《西北地质》2004,37(4):39-43
为了加深对黄金带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开发,针对该区断层复杂、储层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等特征,笔者综合运用岩心、分析化验及录井、测井资料,对其沉积特征、储层岩性、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以JASON软件为平台,对含油砂体进行了追踪和预测,并在有利区提出井位部署,为该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8.
樊怀阳  陈文  刘百春 《新疆地质》2004,22(4):417-421
卡拉沙依组砂岩是塔河油田石炭系重要储层,从上到下分为4个砂组,即Ⅰ砂组、Ⅱ砂组、Ⅲ砂组及Ⅳ砂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岩石粒度、分选性、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可得出Ⅰ砂组为较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环境;Ⅱ-Ⅳ砂组为潮坪环境,其中Ⅲ砂组沉积时的古环境水动力相对最强,以潮间带下部为主,储层砂体最发育,单个砂体的厚度也最大,为纵向上最好储层段。  相似文献   
119.
杨树庄 《地质论评》2004,50(2):195,209-195209
与“地球只形成一次”不同,大冰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且仅在最近约600Ma才出现。大冰期的成因得不到解决,应当反省研究思路。前人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大冰期现象。只有认识地质现象,理解地质作用,才能解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0.
载荷试验确定基床系数修正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nkler地基模型是目前工程界应用最广的一种地基模型,但对其关键参数——基床系数k的确定,许多文献的表述并不一致。该文在大量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阐明了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基床系数修正方法的有关概念。对于砂性土地基,载荷板试验得出的基准基床系数仅需要进行基础大小修正,而对于粘性土地基,则需要进行基础大小和基础形状两项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