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37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深水沉积研究前缘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深水沉积研究经历了50年,争论也持续了50年。从浊流及鲍玛序列开始,随着对浊流定义的过分使用,到今天对鲍玛序列作为浊积岩相序及相关的扇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深水沉积研究经历了一个认识的旋回。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是:是否所有深水砂岩都是浊流成因,鲍玛序列能否代表浊积岩相序;是否所有的深水扇水道下方都能形成席状的、平行的、加厚的、具有丘状外形的浊积砂岩沉积;是否可以利用地震方法识别深水扇的砂岩储层。对“浊流”概念的过分使用把深水扇模式内几乎所有深水沉积都解释成浊流成因,导致了曾经为之建立模式的学者纷纷撰文抛弃原有扇模式。深水沉积研究面临着对过往认识的否定和如何建立新的理论模式。尽管浊流及相关的深水扇模式研究走向穷途末路,石油工业却从浊流理论和相关模式中获得了许多油气发现,勘探家们仍然希望通过这些模式寻找更多的油气,科学理论和应用出现了分化。对深水沉积过程和流态的认识及沉积模式的建立是当今深水沉积研究的难点,实现深水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是深水沉积研究的主要目的。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在即,深水沉积的科学问题同样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182.
海滩泥沙促淤防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海滩泥沙的促淤防冲技术方法按结构物的型式分为3大类:实体不透水型、生态型和其他新颖结构型式。分别阐述了这3类型式的作用机理以及应用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这3类技术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其效果分析,分别总结其优缺点。介绍了促淤防冲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指出安全、经济、高效和环保是其发展趋势,建议采用施工易、造价低和阻水小的结构和轻质材料。  相似文献   
183.
海滩休闲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以青岛市海水浴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康 《海岸工程》2007,26(4):72-80
以青岛市海水浴场为例,运用旅行成本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非市场的海滩休闲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海滩休闲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和总量进行了测算。调查结果发现,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消费者总剩余达到1.97亿元/年,海滩年度总使用支付意愿达到6 310万元,环境保护捐赠意愿达到1.74亿元,总海滩使用价值超过4.3亿元,再加上非使用价值,其价值总量相当可观。因此,开展对海滩的休闲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工作、建立合理的海滩开发和利用资源税制度对海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4.
人工海滩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滩是激浪作用下泥沙在激浪带的堆积,是海岸带最活跃的地貌单元。近年来,由于世纪性的海平面上升,侵蚀型海滩范围扩大,侵蚀加重,海滩宽度变窄、坡度变陡和滩面物质粗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亦成为海岸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几十年的工程实践表明,海滩喂养与人工海滩是当前防护海滩侵蚀最有效的措施,并已为欧、美、日等国广泛应用。利用海岸地貌学原理方法,借鉴模拟环境条件类似的周边自然海滩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合理的设计海滩物质的颗粒大小和组成,海滩的坡度、高度、宽度以及填砂范围等关键参数,能够有效地使人工海滩更快的达到平衡状态并维持其稳定。在海滩的娱乐休闲功能在国际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一方法在海岸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5.
利用水准仪对粤东沿海海滩岩的分布高度进行实地测量,并且在同一地点进行连续取样,同时分析了海滩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其微量元素,并从海滩岩的角度探讨该区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86.
福建沿岸6000年来的海平面波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35个~(14)C测年数据进行评价,建立一条福建省沿岸过去6000年海平面变化曲线,该线表明海平面在现代位置上下呈振荡性变化,最高和最低海平面分别出现距今5000年前和4000年前左右,海平面高度分别为约+2m,-2m。  相似文献   
187.
台湾浅滩中粗砂的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东兆  张维林 《台湾海峡》1991,10(2):156-161
本文根据台湾浅滩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化学、微体古生物、~(14)C测年等项目的分析,讨论了该浅滩中粗砂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台湾浅滩中粗砂是20ka,B.P.前的异地物质,在10k~20ka,B.P.期间由单向海流搬运而来堆积形成的,当时的台湾浅滩处于浅海环境,其物质可能主要来自韩江河口;浅滩边缘区还可能受沿岸流影响,接受来自九龙江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8.
三亚海岸演变与人工海滩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亚海岸位于海南岛南部,属弱潮海区,以来自开阔外海的偏南向风浪为海岸优势动力。三亚海岸经历了从基岩港湾海岸到岬角与港湾相间的海蚀-海积海岸的发育演化过程,沙坝(沙咀)发育始于中更新世初期,珊瑚礁发育始于8kaB.P. ,目前海岸总体处于相对平衡发展阶段。对三亚地区海岸地貌、动力及泥沙运动的调查研究,总结三亚湾及其周边不同类型海滩的特点,提取其海滩参数。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自然海滩形成演变的条件和规律,设计建构三亚白排人工海滩的关键参数。设计海滩总长度约400m,宽度\{40~\}50m,坡度4.5°~5.0°,相对高度约2m,填砂M为0.5,以粒径1.0~\}0.5mm的粗砂为主,总填砂量48000m3。从滩面物质和滩面坡度两个关键方面,利用代表性的数学模型,检验了设计海滩的稳定性。本项研究旨在服务白排人工海滩建设,研究方法对海滩侵蚀防护与同类海岸工程建设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9.
海南岛西海岸地区砂质沉积物广泛发育。对昌化棋子湾剖面砂质沉积物的TL(热释光)测年表明,该地层沉积于32.1±3.30~10.30±1.30 ka BP间,归属于上更新统八所组上部。通过对该地层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和石英颗粒扫描电镜分析,显示本区八所组上部自下而上为“风成砂—弱成壤—风成砂—冲积砂—风成砂”沉积“相序”,八所组上部总体上以厚层风成相为主,夹短周期气候波动引起的薄层河流相(Ⅱ层)和弱成壤风成相(Ⅳ层)沉积,与本区八所组陆相冲洪积成因地层为同期异相地层。由此说明,末次冰期时南海北部受冰期气候影响,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大陆架广泛出露,局部沙漠化,并成为海岸风成沉积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190.
Intergrain contact density indices for granular mixes I: Framework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chanical behavior such as stress-strain response, shear strength, resistance to liquefaction, modulus, and shear wave velocity of granular mixes containing coarse and fine grains is dependent on intergrain contact density of the soil. The global void ratio e is a poor index of contact density for such soils. The contact density depends on void ratio, fine grain content (Cv), size disparity between particles, and gradation among other factors. A simple analysis of a two-sized particle system with large size disparity is used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v, e, and gradation of coarse and fine grained soils in the soil mix on intergrain contact density. An equivalent intergranular void ratio (ec)oq is introduced as a useful intergrain contact density for soils at fines content of less than a threshold value Crth. Beyond this value, an equivalent interfine void ratio (ef)eq is introduced as a primary intergrain contact density index. At higher values of Cv beyond a limiting value of fine grains content CVL, an interfine void ratio ef is introduced as the primary contact density index. Relevant equivalent relative density indices (Drc)eq and (Drf)eq are also presented.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these new indices correlate well with steady state strength,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of sands, silty sands, sandy silts, and gravelly sand mi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