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安徽向山铁硫矿区硬石膏岩热水沉积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向山地区铁、硫矿床中存在大片硬石膏岩 ,其Cu、Pb、Zn、As、Sb等元素含量都比较高 ,Sr元素含量在 0 .0 5 %~ 0 .6 0 %之间 ,且具有稀土总量低 ,铈、铕元素明显亏损等特征。据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和硫同位素等特征综合研究表明 :矿床附近的硬石膏岩属热水成因 ,硫可能来源于下伏地层及深部。  相似文献   
52.
53.
基于硬石膏矿层底板灰岩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计算的矿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为16m,原位张裂隙带高度为5m。为防止采矿时底板突水,设计预留隔水石膏矿柱80m,其有效隔水层厚度为59m。运用突水系法和阻水强度法计算的有效隔水层厚度分别为61、50和36m。根据技术、经济和安全的原则,分析认为有效隔水层厚度取50m就能达到安全开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是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对其白云岩成因和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碳酸盐岩深层勘探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大量岩心、薄片的观察,并结合稳定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白云岩有序度、地层水、包裹体特征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地奥陶系存在的两种典型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表明,含硬石膏结核或柱状晶的泥粉晶白云岩主要为潮坪蒸发环境的萨布哈成因,其规模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长时不整合的控制,不整合面以下发育大量硬石膏结核和柱状晶溶模孔;颗粒滩白云岩主要为回流渗透成因,其储层孔隙的发育主要受到海平面高频升降的影响,发育多旋回的粒(晶)间孔隙型储层。虽然两种白云岩的白云石化流体都为浓缩海水,但由于白云石化的机制和速率不同,二者的原始孔隙类型和特征迥异。两种白云岩孔隙在后期的成岩改造和演变过程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认识也将对深层的白云岩储层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中国首例杂卤石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宣镇 《云南地质》1996,15(1):52-61
经过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1991年,终于查明了中国第一座杂卤石矿床,它的含钾量相当于一座中型规模的氯化钾矿床。杂卤石矿床赋存并富集于下中三叠统二级背斜鞍部,与石膏和硬石膏共生,交互成层,并受其控制和保护;矿床具有以杂卤石矿为中心的对称沉积韵律,一方面是潮上膏坪环境浅水盆地中的残余浓缩卤水与石膏发生同生交代作用形成,另一方面又是膏坪汇流水与残余浓缩卤水混合蒸发沉积而成。杂卤石矿化学成分接近理论值,K2O含量平均8%。矿石经系统农业肥效试验证明增产显著。在一定条件下,矿粉能完全溶于水,并可提纯为商品钾盐以至硫酸钾化学纯。杂卤石矿可为工业利用。除介绍杂卤石矿的识别方法外,作者还引进非金属矿床含矿建造的概念,根据与杂卤石矿共生的岩石组合特征、矿床形成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指出杂卤石矿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建造中。这一建造也就是寻找杂卤石矿(及与其共生伴生的其它非金属矿)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56.
硬石膏的高温相变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淑珍 《矿物学报》1998,18(1):73-79
本文研究了煅烧硬石膏的结构及硬石膏的高温相变。发现不同温度煅烧的硬石膏晶体结构及显微形态是相同的,仅存在不同程度的晶格畸变和晶粒尺寸的差异。硬石膏的高温相变是可逆相变,二者的转变温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57.
测井技术在石膏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膏矿勘探孔中使用聚焦电阻率、密度(长、短源距伽玛伽玛)、岩性密度(散射伽玛能谱———光电吸收截面指数Pe)、中子孔隙度、自然伽玛、声波速度、井径和井斜等测井方法,可以精确划分出石膏矿层的深度、厚度、结构,并能区分出石膏和硬石膏,判定石膏含量。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测井方法解释石膏矿层,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地质效果,为石膏矿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8.
范裕  周涛发  郝麟  袁峰  张乐骏  王文财 《岩石学报》2012,28(10):3113-3124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庐枞盆地西北部勘探新发现的大型泥河铁硫硬石膏矿床,矿床中硬石膏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均广泛发育,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是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流体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基础上,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硬石膏等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开展较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拉曼光谱学研究.鉴定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Ⅰa型原生包裹体(L+G),Ⅰb型次生包裹体(L+G)和Ⅱ型包裹体(L),均属盐水体系.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盐水溶液,气相成分含有微量的CO2、N2和CH4.各成矿阶段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工作表明,硬石膏-辉石-磁铁矿阶段、硬石膏-黄铁矿-磁铁矿阶段、高岭石-硬石膏-石英-黄铁矿阶段和重晶石-方解石-硬石膏阶段成矿流体温度的峰值分别为460.0~ 380.0℃、350.0~ 270.0℃、250.0~190.0℃和190.0~150.0℃,成矿流体盐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11% NaCleqv,10.73%NaCleqv,4.03% NaCleqv和3.26% NaCleqv,成矿流体经历了从中高温中等盐度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成矿机理,建立了泥河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9.
This study reports the occurrence of anhydrite in hydrothermally altered pillow basalt (12°50.55′N, 103°57.62′W, water depth 2 480 m), which may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e basalt during seawater-basalt interaction in the laboratory. The existence of anhydrite in the altered basalt indicates extensive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t the surface of seafloor pillow basalt. Microprobe analysis shows significant chemical zoning in the hydrothermally altered pillow basalt, in which Ca, Si and Al contents decrease and P, Fe, Mn, Cr and S contents increase from fresh basalt to altered basalt.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b-Sr and Li-Sr,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Ca and Rb-Ca in the high-temperature vent fluids show that these fluids underwent anhydrite precipitation before fluid jetting due to mixing with seawater in the sub-seafloor.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show that not all Ca in the anhydrite comes from basalt in the reaction zone, and that the basalts on the seafloor or in the upflow zone may also provide Ca for anhydrite.  相似文献   
60.
硬石膏是最早构成热液烟囱体壁的矿物之一,其对于了解流体-海水混合以及海底热液系统中元素的迁移与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西太平洋冲绳海槽唐印热液区中的硬石膏,进行了微区原位元素以及硫同位素组成分析。根据硬石膏的结晶形态,可以将硬石膏分为两种类型:较早形成的I型硬石膏,其呈半自形或他形晶,似针状、放射状及不规则晶的集合体产出;较晚形成的II型硬石膏,其呈自形晶,以板状及粒状晶的集合体产出。当热液流体初次遇到海水时,将快速沉淀形成I型硬石膏,并构成了热液烟囱体的壁。随后,II型硬石膏经历了一个相对充分的生长阶段。同时,硬石膏中的Ba、Al、Sr、Ni、Fe、Mn和Cr含量明显高于海水,表明产生硬石膏沉淀的热液流体来自于海底面以下,是经历了流体-岩石和/或沉积物相互作用的流体。硬石膏的Mg含量明显分别低于海水和高于喷口流体,表明其是流体-海水混合的结果。I型硬石膏,其Sr含量明显低于II型硬石膏,表明在形成自形、板片状或粒状硬石膏的期间,来自热液流体的Sr,主要进入II型硬石膏中。硬石膏的Fe、As、Sr、Ba和Pb含量,明显高于冲绳海槽喷口流体的,则表明这些来自流体中的元素更容易随着硬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