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34篇
海洋学   20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 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 -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62.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63.
利用高温气相色谱(HTGC)、高温气相色谱-质谱(HTGC-MS)技术, 结合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和有机岩石学分析, 对松辽盆地烃源岩的氯仿抽提物及原油中烷烃, 尤其是高分子量(C+40)烷烃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嫩江组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烷烃分布在nC14~nC63之间, 低分子量(C-21)、中分子量(C21-40)正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 且在nC30~nC37之间有高丰度的C29~C35藿烷系列化合物; 高分子量烷烃化合物以nC45~nC47为中心呈小峰群突起, 并有丰富的异构烷烃、烷基环己烷和烷基环戊烷系列化合物; 单体烃(nC22~nC44)碳同位素相对偏重, 源岩中的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丰富. 显示嫩江组烃源岩生源输入具有多样性, 低等水生植物、蓝细菌以及陆生高等植物都是可能的生油母质. 青山口组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烷烃组分主要由正烷烃构成, 最高碳数可达nC61, 正烷烃分布以单峰型为主, 中、高分子量化合物呈连续递减趋势; C29~C35藿烷系列化合物以及高分子量异构烷烃、烷基环己烷和烷基环戊烷系列化合物丰度相对较低; 单体烃(nC22~nC44)碳同位素相对偏轻, 烃源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 反映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源输入单一, 藻类体可能是主要的生油母质. 烃源岩中C+40相对含量及分布在低熟-成熟阶段变化不大, 进入高成熟阶段C+40相对含量减少、正烷烃奇偶优势降低. 原油中C+40相对含量主要与源岩性质有关, 并对原油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4.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中烃类包裹体进行镜下观察、描述,利用压碎抽提法对烃类包裹体进行色谱—质谱分析,并与白垩系油苗、三叠系油砂及源岩抽提物进行对比,目的是探讨其来源。包裹体油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ααα甾烷20S/(S+R)、C32αβ藿烷22S/(S+R)比值基本达到平衡值,利用甲基菲指数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参数介于0.64%~0.82%之间,显示包裹体中石油烃已接近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参数,ααα20R甾烷百分含量C27>C28相似文献   
65.
曹心德  尹明 《岩矿测试》1998,17(2):88-94
考察了源于基体Tb的多原子离子质谱干扰及基体Tb对稀土杂质测定信号的影响,研究了P507-HCl萃取色谱体系分离高纯Tb4O7基体与痕量稀土杂质的条件,采用Re内标补偿直接测定与分离基体后测定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分析高纯Tb4O7中痕量稀土杂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出限为5 ̄21ng/L,加标加以经为90% ̄109%,3次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 ̄6.5%,分离周期近9h。方  相似文献   
6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香蕉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22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十七烷、二十一烷、二十八烷、三十四烷、10-甲基-十九烷、3,7,11,15-四甲基十六烷、十五烷基环己烷等,占整个挥发性物质的61.45%;其次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占总挥发性物质的14.74%。确认了C20H42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67.
亚砜作为一种新型萃取剂,近年来引起了分析工作者的重视。D.C.Kennedy等通过反相纸色谱考察了数种亚砜在各种介质中对四十多种金属离子的萃取能力,绘制了Rf图谱,指出分离某些元素的可能性。以二正辛基亚砜(DOSO)为固定相的柱色谱法,已用来  相似文献   
68.
侯东园  吴祖芳  张鑫 《海洋与湖沼》2015,46(5):1071-1077
为提高一株海洋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ESB-2生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 A的能力,利用大孔树脂对发酵液进行粗提取,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法,高效、快速分离制备出高纯度的Macrolactin 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碳源对Macrolactin A产量的影响,且在优化基础上采用摇瓶发酵得到海洋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发酵过程曲线。结果表明:高速逆流色谱法能够高效快速的制备出Macrolactin A纯品,纯度达到95%以上,明显优于高效液相色谱;添加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均有利于Macrolactin A的生成,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浓度为1%,其产量达到18.5mg/L,是优化前的2倍多。本研究可为提高Macrolactin A的产量、解决其药源问题、实现规模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中国西北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中检测出一类特殊的类脂物分子--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根据其碳数分布特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来源于各种生物体,产生于生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而不是来源于石油残余物及各种可能的污染.通过对比3个不同区域相近时期古湖相及黄土沉积地层中的脂肪酸酰胺分布特征,认为柴达木盆地可能不是黄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而额济纳盆地及邻近区域对黄土堆积有着重要的贡献或具有相同的物源.典型黄土沉积地层中UFAA值(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酰胺相对含量的比值)与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特别是在相对暖湿阶段UFAA值呈现了明显的低值.这一现象表明脂肪酸酰胺在沉积地层中的变化受控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成岩作用强度的变化,从而记录了气候变化信息.通过研究,认为生物生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元正脂肪酸酰胺与构成细胞膜的类脂物分子一样,可记录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0.
建立了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和19种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萃取溶剂、萃取温度和时间、凝胶渗透色谱收集时间、固相萃取洗脱溶剂和洗脱体积等条件。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检出限在0.15~0.59 ng/g,加标回收率为82%~102%,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1%~4.5%。19种有机氯农药的方法检出限在0.14~2.23 ng/g,加标回收率为71%~108%,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0%~4.5%。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效果较好,能够满足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