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51.
包永春  郝润梅  郑洋  张国斌 《西部资源》2022,(1):177-181,184
近几年随着颁布相关政策,产农融合发展模式的路径愈发清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产农融合模式的发展现状、用地情况、农户参与情况、以及利益联结模式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农融合模式的有效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了当地农户收入的增长,实现...  相似文献   
252.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乡村面临整合有限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难题。论文从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转变的视角出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概念内涵与驱动力进行阐释,并以广西为例,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典型模式进行划分,基于此构建乡村产业重构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乡村产业重构可理解为基于当地发展条件与外部市场环境,整合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培育、调整、升级与转型,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以实现乡村产业内部良性均衡发展与对外产生输出价值的过程,具有主体多元化与业态多样化的特征。(2)在产业重构的具体实践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源驱动力与内生发展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相关的各要素耦合协调。(3)乡村产业重构包括农业种养专业化模式、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乡村旅游驱动型模式、工业制造业集聚型模式与商贸物流服务型模式等5种典型模式。(4)政策方面应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引导关键生产要素向乡村地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综合施策,以期为乡村产...  相似文献   
25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省国土资源厅紧密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按照边学边改贯彻始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贯彻始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树国土公仆形象,当经济振兴先锋”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54.
《吉林气象》2004,(1):2-3,46
这次全省气象工作会议是在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首先,我代表省政府对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全省各级气象工作者为吉林经济发展付出的辛勤汗水和艰辛努力表示衷心地感谢!在这里,我就进一步做好今年全省气象工作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255.
256.
福建连家船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群体,调查分析其上岸集中定居乡村发展变迁基本情况、研究提出渔业升级和渔村振兴的路径与配套措施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归纳、总结连江县东水村渔业发展建设历程及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把握当地土地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紧缺、人口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方面问题,进而研究设计出推进东水村渔业发展与全面振兴的4项配套策略措施。即:弘扬疍民文化,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及其向心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渔业的附加值与村民收入;扩大动员培训,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振兴的后劲;依托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257.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时空”联动“三农”,在如何利用时空信息技术帮助全国农村振兴、服务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旨在利用时空数据优势,通过实时发布处理的遥感影像资料、气象资料等多源时空数据,变时空信息技术大数据为农村振兴的“新基础设施”与基石;通过强化整合人工智能算法、作物模型等遥感应用,构建起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进行正向思维,推进数据开放、实时共享,围绕精准农业、数字田地、智能监管等乡村振兴所需内容,积极推动形成多效合一的时空大数据基础基地,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时空数字链接、自动化管理、农业农村农民智能增效,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速。  相似文献   
25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镇域尺度上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用以指导商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方向。以适宜性评价、障碍度模型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商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镇域的中南部地区,二级区基本环绕在一级区外侧,三级区分散于镇域各地,以镇域北部居多,有城镇发展的需求,较不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商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障碍因子主要包括耕地连片度、灌溉保证率、盐渍化、有机质含量以及乡镇建设需求。耕地连片度、盐渍化、有机质含量以及乡镇建设需求这4个建设障碍问题在镇域北部都明显存在;镇域东部主要表现为盐渍化问题与耕地连片度,在东部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需重点解决;南部主要存在耕地连片度与灌溉保证率的问题,需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商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重点发展区与后备保留区,基于障碍因素进一步细化为12个分区,总体来说,商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南部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土壤为主,北部地区整治方向为规模化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59.
周靓 《今日国土》2023,(7):31-34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普及金融服务,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让更多农民、乡村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实现了金融服务全面普惠,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正在促进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力,打造乡村繁荣发展的新格局。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不仅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和乡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持。它无疑将成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60.
乔陆印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9):1340-134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乡村差异性与发展分化原则,科学识别乡村类型、明晰乡村振兴导向,对于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分类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域尺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尺度,但囿于微观尺度统计数据与基础资料的缺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乡村类型识别方法体系。论文简要解析了影响村庄分布、演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并按照“自然因素→振兴潜力→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乡村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 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与演变方向,经济区位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与转型能力,二者在村落演进与乡村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② 从农户视角看,村落的空间区位效能是否适应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和生计方式,决定了农户居住场所是否发生空间迁移,并通过闲置废弃宅基地得到呈现;③ 将长子县村庄识别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5类,结合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导向与振兴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