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6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paper, concerning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re-periphery grad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nd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ovinces have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has pre- sented a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pattern, the core evidently skewing towards east-coast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s and expansion of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loca- tion is graduall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provinces. The core provinces specialize in those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as well as a high consumption ratio, a high degree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labor or hu- man-capital intensity. However, it is the opposite with regard to peripheral provinces, in addi- tion,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gradually concentrating in these areas. To a certain de- gre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forces that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ions along different gradients becomes unsynchro- nized will be a long-term trend.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regions are bound to develop indus- trial sectors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industries also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ials across regions arise because of not onl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inconsistent evolving tren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each province.  相似文献   
102.
深圳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柴彦威  尚嫣然 《地理研究》2005,24(5):803-810
本文以深圳居民日常行为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资料为基础,聚焦于国内地理学研究尚处空白的居民夜间消费活动,分析了城市居民夜间消费的总体特征与时空特征。深圳居民的夜间消费活动普遍比较活跃,并以购物、餐饮及娱乐休闲为主;但平均消费时间并不长,消费频率也较低;西方国家城市中出现的夜间消费深夜化现象并不明显。夜间消费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现象,并且形成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圈层结构,即1km圈层的基本空间、5km圈层的主要空间和10km圈层的日常空间。另外,不同夜间消费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也比较显著,形成夜间购物(平均距离为2km)、夜间餐饮娱乐(平均距离3km)、夜间体育健身与商务应酬(平均距离3~5km)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冯健 《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对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323份感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并据此分析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构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种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居民居住地域、性别、学历、收入以及出生地的不同,感知地图类型的级别也不相同。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居住地域、年龄、收入和出生地方面差异明显,而发展阶段主要与性别、收入和出生地有关,社会角色和经济收入水平在决定居民感知空间发展阶段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文章最后还根据各种地物和构成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了北京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并发现它与现实中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4.
合肥义城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典型插值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插值对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合肥义城地区土壤中的Cu、Pb、Zn、Cd、As、Hg等污染重金属元素,以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普通克里格法,进行了空间插值的对比验证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各种元素的空间插值各种误差进行综合比较的结果表明:Cu、Pb、As元素采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插值结果最优,而Zn元素采用反距离加权法最优,对于Cd、Hg元素则径向基函数插值法最优。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 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 运用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计算 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 分析了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 布情况, 指出都市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对其他城市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结合产业的相 似度, 探讨了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优化方案, 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泉市、昌吉市作为一个 经济区统一规划, 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近2 倍, 都市圈空间结构明显优 化。在对优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扩散的空间特征: ( 1) 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接受能力, 随距离增加呈现 出按指数函数衰减; ( 2) 梯度扩散与城市的等级规模有关, 城市等级规模小, 对经济辐射的接受能 力弱, 可能出现跃迁现象。在经济扩散过程中, 两种特征同时并存, 前者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6.
弧形间隔排桩-桩顶拱梁空间抗滑结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伟  邓荣贵 《岩土力学》2013,34(12):3403-3409
为充分利用地形、地质结构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优化直线排桩的不利受力状态和提高其整体稳定性,提出了弧形间隔排桩-桩顶拱梁新型空间抗滑结构,即根据滑坡地形及地质条件弧形布设抗滑桩,桩顶设置连系梁,连系梁两端设置抗力桩,形成空间结构以抵抗滑坡推力。以抗滑桩与连系梁之间的作用力为冗力,分别建立了连系梁和抗滑桩的计算模型,并对连系梁的内力和抗滑桩的位移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连系梁与抗滑桩连接处的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力法典型方程求解冗力。最终得出了连系梁的弯矩、剪力和轴力以及抗滑桩的位移、内力理论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并与悬臂桩及直线排桩-桩顶连系梁抗滑结构比较,结果表明:空间抗滑结构中弧形连系梁的内力分布更加合理,弧形连系梁对抗滑桩的位移约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国民意识的提高,海岛旅游凭借其与众不同的旅游特色成为旅游中的热点。海上交通是群岛的主要交通方式,更是改变海岛交通不便和打破经济外向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随着海岛旅游的升温,海岛的交通运输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法,对长海县旅游交通结构进行测度,优化其交通结构,并提出几点设想,以期解决长海县海港旅游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背景和意义城市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又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聚落形态。不断变迁演进的城市历史,为城市规划大师提供了展示才华、激发智慧的舞台,使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广州以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率先在国内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逐步确立"山、水、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9.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字间山清水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落实这一要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积极探索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加大以政府为调控主体的城市土地储备力度。  相似文献   
110.
1984 年以来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伟  王恩儒  宋金平 《地理学报》2012,67(8):1098-1108
在采用虚拟变量对密度函数进行调整的基础上, 借助扩展方法引入时间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测度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的分异与趋势, 并利用GIS技术研究了新型零售业的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1984-2010 年, 近郊区零售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增速是远郊区的近两倍, 而远郊区快于中心区, 说明中心区零售业地位的相对下降, 类似于20 世纪中期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特征。② 2000 年以来, 远郊区零售业增速下降, 近郊区小幅提升, 而中心区发展速度明显回升, 说明部分学者提出的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旧城区零售业“空洞化”、“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并未延续。③ 紧随人口的郊区化, 90 年代中期兴起的连锁超市以三环路为基础外向发展, 三、四环路和五、六环路之间数量较多, 而传统百货商店则主要布局在三环路以内。④ 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 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 集聚区域既包括近郊人口密集区, 也包括远郊新城和城郊大型居住区。零售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与超市的空间特征共同显示, 北京应进一步提升远郊零售业的连锁化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促进居住与消费的空间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