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9篇
  免费   3627篇
  国内免费   4865篇
测绘学   2071篇
大气科学   5523篇
地球物理   2507篇
地质学   8431篇
海洋学   2160篇
天文学   178篇
综合类   1398篇
自然地理   1973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600篇
  2022年   740篇
  2021年   765篇
  2020年   653篇
  2019年   819篇
  2018年   611篇
  2017年   634篇
  2016年   637篇
  2015年   745篇
  2014年   1138篇
  2013年   988篇
  2012年   1008篇
  2011年   998篇
  2010年   992篇
  2009年   1017篇
  2008年   968篇
  2007年   925篇
  2006年   845篇
  2005年   758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713篇
  2002年   719篇
  2001年   779篇
  2000年   553篇
  1999年   528篇
  1998年   524篇
  1997年   500篇
  1996年   538篇
  1995年   475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347篇
  1992年   332篇
  1991年   296篇
  1990年   248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21.
根据多层神经网络映射存在定理,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响应面和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的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新方法。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高质量地求出结构系统可靠性指标,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2.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是刚性的并且只在其边界变形。然而 ,赤道印度洋却有板块内变形的足够证据。变形例外地起因于由印度与欧亚板块正在进行的碰撞而引起的大洋岩石圈的高应力。这样的板块内变形通常是在大陆上观测到的而不是在大洋中 ,那里的变形一般局限在狭窄的板块边界处而不是散布于宽广地区。印度洋从而提供了一个研究大洋岩石圈板内变形的少有机会。印度洋内的变形是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MinsterJB等 ,1978) ,以便利用单一的刚性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来解决拟合全球板块运动中的难点。这个板块现在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从动力学定律出发,推导了一个线性的、具有下垫面温度耦合的大气环流的统计—动力模式,并用该模式对500hPa高度场及1000hPa温度场作1~30天的平均预报试验。模式的预报结果大大优于惯性预报,但耦合与不耦合的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4.
C网格嵌套技术及其在海洋波动传播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粗细嵌套的ArakawaC网格模拟Klevin波和Rossby波沿赤道传播的过程,研究在粗细网格嵌套边界产生数值振荡和反射的原因及其消减方法,得到合理的并能用于复杂海洋模式的ArakawaC网格下的嵌套方案。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波形在粗细网格边界产生数值振荡的原因是波形在不同分辨率下的形态有差异,在粗网格下波形趋向于平坦化,而细网格下趋向于锐化。采用双向嵌套和粗细网格交界处加松弛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减数值振荡和反射。  相似文献   
125.
海洋测绘基准的需求及现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研究了海洋测绘基准的需求问题,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建立海洋测绘基准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介绍了深度基准面的确定方法以及海洋测绘基准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6.
在文[9,10]关于西北太平洋海面动力地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该海域表层密度流进行了初步探索,特别是用0.5×0.5°方区多年船测资料,对西北部边界流一黑潮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面密度流模式与主要由风驱动的大洋总的环流模式基本一致。据研究结果,对文[9]给出的海面动力地形和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某些特征作出了解释。另外,还就卫星测高确定大洋环流的局限性和若干概念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7.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采用美国新一代的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SLOSH),对影响杭州湾9次显著的台风风暴潮进行了模拟实验,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我国具有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9.
灰色系统理论在建立海面石油烃风化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n-C17/n-C20、Pr/n-C20、n-C18/n-C20、Ph/n-C20为指标,用最大矩阵元模糊聚类法探讨了风化一个月的任丘原油和30#重柴油与其他常见的7种油间的油种鉴别问题,确定了4种石油烃为表征油种的风化指标,并对其风化指标建立了灰色风化模式GM(1,1).研究结果表明,GM(1,1)风化模式的精度优于指数回归法,可用于一个月内的海面石油烃风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0.
派比安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徐建成 《海洋预报》2001,18(1):1-10
2000年派比安台风产生的历史第二高潮位对上海的防汛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历史上的风暴潮,从动力机制、天文高潮与增水极值相碰头,潮波共振和水利工程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次风暴潮造成的高水位,及台风余振期边缘波的影响,并用SLOSH(Sea,Lake,Overland Surge from Hurricanes)模式模拟了这次风暴潮,为防台减灾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