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9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735篇
测绘学   1527篇
大气科学   550篇
地球物理   423篇
地质学   1318篇
海洋学   423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355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用高应变动力试桩法检测H型钢桩桩长郭生浦,林维芳,孟凡强(广州华南工程物探技术开发总公司,广州510080)香港地区近年来基建规模十分庞大,和沿海地区一样,桩基础也是一种主要的基础形式。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的桩基础主要是H型钢桩。下文是我们应甲方...  相似文献   
92.
刘耘 《矿物学报》1996,16(2):126-131
采用最新的量子化学半经验计算方法MNDO-PM3,对作为粘土矿物结构基元的六元环分子全系进行进行结构与能量的计算,揭示了结构变形的精确程度,并利用能量的差异大小,讨论了几种同分异构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3.
扬子地台西缘富碱花岗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详细研究了扬子地台西缘富碱花花岗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r、S、Pb同位素的特征,指出富碱花岗斑岩侵入年代新,同其同位素年龄范围为35-52Ma,属于喜马拉雅期产物,岩石主要成分钾长石(35%-45%)、斜长石(15%±)、黑云母(10%±)和角闪石(5%±)。  相似文献   
94.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hown on a remote sensing image is a synthetic result ofcombination of the deformations produced during the entire geological history of an area.Therefore, the respectiv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each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complexdeformation of an area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three steps: (1) geological structures formed atdifferent times are distinguished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2) structuraldeformation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microstructures (joints and fractures) and the related structures (folds and faults); and (3)tectonic stress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respectively recovered through a study of the features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ields in different periods.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circlular and radial joints are correlated in space to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natural model ofthe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and calculating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by using quantitative dataof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f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linear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95.
西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且日较差变幅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影响.单叶表观光合量子产额(αA)是反映植物光能利用和光合物质生产效率的基本参数,准确确定西藏高原的αA在研究高原C3植物光合作用和全球变化建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拔3688m,大气压为654×102Pa的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利用Li-Cor6400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旗叶在不同温度和胞间CO2浓度下的光响应曲线.利用0~15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下与净光合速率的初始斜率为αA指标,分析了高原稀薄大气环境下C3作物冬小麦的αA随叶温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在30℃下,西藏高原冬小麦旗叶αA为0.0476±0.0038,与低海拔地区C3植物相比相差不大.αA主要受到温度和[CO2]/[O2]分压比的综合影响,以往测得αA可能由于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误差而低估了西藏高原真实值.αA随温度升高呈线性降低,温度每升高1℃,αA降低0.0007,随温度降低的梯度与低海拔地区相似.αA受到[O2]的显著影响,在一定[O2]下,随胞间CO2浓度增加而升高,呈双曲线关系.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原αA对CO2升高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96.
火箭增雨作业中雷达和3S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提高作业的科学性,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3S技术指挥火箭车适时科学流动作业,在分析当地天气特点、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充分运用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普勒雷达指挥作业对不同类型云进行催化时目标云的选择、催化潜力判断、时机把握、催化部位的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雷达监测、判别指标、作业参数生成和效果反馈分析等内容的新一代火箭增雨作业技术方法,并运用3S技术对作业车辆实时定位跟踪,适时调整,科学指挥火箭车流动作业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97.
200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996年、2000年、200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000、200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IE/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98.
许来生 《铀矿地质》2004,20(4):251-256,250
三氮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NO3^--N是三氮的主体。本文分析了武川一四子王旗地区NO3^-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了污染原因和过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
JeanDUBESSY 《岩石学报》2004,20(6):1301-1318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流体包裹体来获得合理的数据。首先对H2O-体系进行总结,着重介绍利用显微测温法和其他新的分析技术来确定流体的组成,并举例说明流体混合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H2O-(气)-盐体系特别是CO2-CH4体系的图解,探讨了在低温下由于笼舍物的形成H2O-(气)-盐体系的复杂相变。重点介绍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在含甲烷水溶液流体中的应用,并根据相图详细讨论了如何确定流体的不混溶。  相似文献   
100.
现场调查发现:古人在建造北响堂寺石窟3号窟时,至少运用了3点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效果良好的选址、洞窟斜墙“设计”和排水系统等。这对现代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笔者从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角度对其上述工程科学亮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斜墙“设计”的论证是借助于Flac-3D三维数值计算进行的。通过对斜墙开挖下石窟围岩关键部位的拉应力分布情况、剪应力的大小以及变形等的分析,表明斜墙“设计”可使围岩的应力条件得到多方面的改善,有利于石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