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2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原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专家系统、技术支撑系统、数据信息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核。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狠抓科技投入和输出,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制度和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必然会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然会推动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济源作为南太行脚下的主要城市之一,沿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山体被挖空,植被遭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以“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奋斗目标,加快实施南太行济源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筑牢沿黄绿色屏障,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4.
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短时间矩阵、最短路径矩阵、路网密度及通达性系数等指标,对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公路总长度和高速公路长度逐年快速增加,国道和高速公路分别呈现出"四横五纵"和"米"字型布网。郑州、开封、许昌和新乡因优越的干线公路基础条件和中心地理位置,位居公路路网总距离和总时间排名的前列;运城市、蚌埠市和晋城市则因边缘效应而排名相对靠后。郑州和洛阳的交通中心地位明显,特别是郑州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但以二者为中心交通运输最短时间分布状况欠佳,2 h圈内的城市数量较少。研究区总路网密度较高,区域内路网总容量较大,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较强。高密度路网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低密度则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高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低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及河南省部分省辖市,郑州市干线公路通达性最好,蚌埠市最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建设资金投入是影响公路路网通达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背景方面阐述了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对区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权威发布     
数字81.6%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15396.5亿元,同比增长81.6%。2460亿斤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夏粮总产将超过2460亿斤,接近上年水平。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47.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2,31(5):964-9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不平衡发展特征,进入21世纪,区域协调发展逐渐得到重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位居战略腹地,在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由东至西转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8.
香港自由港模式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总结并回顾香港由转口贸易型自由港、加工贸易型自由港向综合型自由港和跨区域综合型自由港的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区位市场、运行机制、政策框架、要素投入等内部动因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其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香港自由港发展演化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发展的几点启示:1)依据其发展阶段与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2)选择区位条件有利的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3)自由贸易港或贸易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4)自由贸易港(区)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自由的经济制度和仿真的国际化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49.
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亚婷  潘少奇  苗长虹 《地理研究》2014,33(7):1239-1250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分别测算1996 年、2010 年226 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设定同一阈值筛选有效连接,分析网络连通能力变化;再设定不同阈值,分析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 中原经济区经济网络连通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是网络稠密化和便捷化的主要原因。② 节点连通能力差异很大,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等5 个核心节点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连线呈横向“T”字形状,建设“十”字形发展轴需要提升东部节点的连通能力。③ 网络呈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并有极化趋势,核心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原经济区只有提高边缘“洼地”节点连通能力才能加强与毗邻区的融合发展。④ 网络节点集聚现象明显,围绕次级核心节点形成了多个轴-辐结构子网络,“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的构建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重轴-辐结构嵌套的经济联系网络。⑤ 郑州市等高度值节点因较强的连通能力成为网络中的中介节点,一些度值不高的节点因处于“结构洞”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在提高中介节点连通能力的同时,需要改善低度值中介节点所在小区域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5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碳储量计算结果受到数据来源的制约。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和分析,获取了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数据,为土壤碳库的准确计算奠定了基础。笔者利用这些数据计算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及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固碳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区内3种土壤层次的碳库组成不同,表层SOC储量占总碳(TC)储量的71.67%,随深度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无机碳(SIC)储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全层二者所占比率较为接近:表层SOC储量为132.64 Mt,碳密度为2.06 kg/m2;中上层为458.27 Mt,碳密度为7.11 kg/m2;全层为619.96 Mt,碳密度为9.61 kg/m2。各层SOC密度处于全国偏低水平,且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褐土土表层SOC密度最高(2.48 kg/m2),风沙土最低(0.91 kg/m2);灌溉水田表层SOC密度最高(3.45 kg/m2),菜地最低(1.61 kg/m2)。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北平原和胶莱盆地中等、山地丘陵和中低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本次多目标调查数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本区表层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未来可净增总有机碳(TOC)量60.94 Mt,其中“碳源”量5.07 Mt,“碳汇”量65.97 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