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美国长岛湾缺氧现象及其治理对策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缺氧(hypoxia)现象成为世界范围大洋沿岸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协调进行的“长岛湾研究”项目对缺氧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与海洋富营养化的关系所做的研究,同时介绍了治理缺氧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2.
大洋缺氧事件为高碳埋藏期 ,可导致大气层二氧化碳减少、底层水氧浓度降低以及生物灭绝。多数大洋缺氧事件被认为是由碳的高生产力和从表层水中输出引起的 ,然后保存在富有机质沉积物(黑色页岩)中 ,但还不清楚引发这些事件的因素。这里我们提供了发生于112Ma之前的白垩纪中期大洋缺氧事件的稳定同位素数据 ,表明增强的温盐成层现象为该事件的可能成因。大洋缺氧事件lb与表层水温上升和导致西特提斯洋和北大西洋的隔离盆地中的底层水减少以及碳埋藏量提高的径流量有关。这个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上新世 -更新世地中海腐泥形成的事…  相似文献   
103.
位于委内瑞拉北部大陆架上的加利亚哥( Cariaco)盆地是一个缺氧的海盆 ,它是热带海洋古气候的高敏感性记录的载体。该盆地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大量海洋和陆地物质的沉积。盆地位于大约 1 0°N,处于热带辐合带 ( ITCZ)的最北部 ,到了夏季则几乎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在夏季 ,该区域内的降雨直接汇聚到加利亚哥盆地中或是流入奥里诺哥 ( Orinoco)河中。这些径流将陆源物质带到滨海或海洋中 ,沉积在加利亚哥盆地中和周围的大陆架上。冬季和春季时 ,热带辐合带位于赤道或更南些 ,当地河流量减少 ,西北信风向南吹 ,并在加利亚哥盆地加强。这些强风…  相似文献   
104.
1Introduction Afossorialmodeoflifehasbeenadoptedbynu merousfishes(Gibson,1982).Burrowingmodeof lifeclearlyoffersanumberofadvantages,butburro wingfishmustalsobeadaptedtocopewiththespe cialproblemsthatthislifestylepresents.Fishthat constructburrowsininterti…  相似文献   
105.
欧洲贫有机物的海洋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说明众所周知的托阿尔早期的碳同位素正偏移 ,而海洋有机质以及相关的碳酸盐则主要记录了负偏移(以前认为后者主要为成岩成因)。缺失有机物的特提斯期灰岩的碳同位素也存在负偏移 ,其在阿尔伯特阶则极少出现。总之 ,这些δ13C曲线记录了一个同位素值缓慢上升的阶段 ,其同位素值首先被一个负偏移间断 ,然后突然变为正偏移。英格兰约克郡的HawskerBottoms剖面提供了海洋有机物中负偏移的详细资料。这种偏移与黑页岩沉积作用和高分辨率鲕状岩生物地层学的关系很容易确定。也出现了木化石…  相似文献   
106.
对我国业已发现的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河北滦平盆地高等植物叶腊碳同位素正偏,是weissert缺氧事件的陆地响应,weissert缺氧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缺氧事件,而不是区域性的缺氧事件.叶腊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正偏有两种不同的机制:早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水平增加;晚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陆地植物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针对世界性的大洋缺氧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以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曲色组油页岩为例,根据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全球性的侏罗纪早Toarc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样品有机碳(TOC)变化范围为0.34%~15.28%,平均为6.85%,干酪根δ~(13)C_(org)值变化范围为-22.9‰~-27.2‰,平均值为-24.77‰,δ~(13)C_(org)值发生2次负偏移夹一次正偏移,最大偏移量达4.2‰,这种偏移模式指示所测剖面是一个国内罕见的较完整的Toarcian剖面。n(C)/n(N)原子比变化范围27.06~67.42,干酪根以Ⅱ型为主,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C_(13)-C_(35_之间,主峰碳多为n C_(16_或n C_(17_,OEP平均为0.97,碳优势指数CPI平均为1.02,TAR_(HC)值分布在0.13~0.79,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占优势,陆源植物持续输入,地层剖面上δ~(13)C_(org)值、n(C)/n(N)以及TAR_(HC)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认为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Toarcian缺氧事件受有机质组分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08.
北秦岭庙湾组黑色岩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方法对北秦岭大荆区奥陶纪—志留纪庙湾组黑色岩系岩石的稀土元素及V、Ni、Cr、U、Th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岩石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 Eu异常值δEu为0.63~10.61(绝多数大于1.54)多呈正异常, Ce异常值δCe为0.65~1.02(平均为0.893) 异常微弱且有正负差异; U/Th值为0.38~4.07, w (V)/w (V +Ni)值为0.38~0.93以及w (Ce)/w (La)值为1.27~2.17。将这些特征值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 并利用La/Yb-Ce/La和La/Yb-REE判别图解判别后, 认为北秦岭区庙湾组黑色岩系形成于活动陆缘一种干燥缺氧较深浅海环境, 黑色岩系形成过程中有热液作用参与。  相似文献   
109.
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化学沉积建造类型,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分、氧化还原状态及演化。本文系统测定了华北地台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硫硅氧同位素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条带状硅铁建造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强烈亏损30Si,δ30SiNBS-28大部分位于-2.0‰~-0.3‰之间,平均-0.8‰;硅铁建造中石英的δ18OV-SMOW相对较高,8.1‰~21.5‰,平均13.9‰;二者均与现代海底黑烟囱、泉华及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相似。在同一样品中,磁铁矿条带中石英的δ30SiNBS-28普遍低于相邻硅质条带中石英的值,而δ18OV-SMOW刚好相反,反映了硅铁建造沉积时的初始特征。BIFs中硫化物的δ34SV-CDT变化范围很大,-22.0‰~+11.8‰,但大部分集中分布在0值附近。Δ33S=-0.89‰~+1.2‰,显示出了明显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说明当时大气氧浓度很低。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Algoma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负值,而远离火山活动中心的Superior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正值。提出无论是Algoma型,还是Superior型BIFs都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富含溶解硅和铁的热水溶液喷发到在海底以后,由于温度突然下降,硅酸H4SiO4在海水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导致SiO2首先沉淀,形成硅质层;随着热水溶液与海水的不断混合,温度不断降低,Eh值不断升高,Fe2+逐渐被氧化生成Fe3+随后沉淀,形成富铁层。一套硅铁韵律层代表了一次大的海底喷气活动;海底热液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硅铁韵律层。BIFs的广泛分布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大气氧水平很低,可能不足现在氧水平的1‰;火山和海底喷气活动非常强烈,海水温度较高,呈酸性,pH值在3.0~5.5之间;海洋中可溶解硅H4SiO4和Fe2+的浓度很高;而可溶硫酸盐的浓度极低,1mM。早元古代(1.8Ga)以后海洋硫酸盐浓度升高,由富铁海洋转化为富硫酸盐的海洋,是造成BIFs消失的根本原因。大规模火山喷发和海底喷气活动对海洋的成分和氧化还原状态影响很大,使海洋的氧化时间较大气至少推迟了6亿年。  相似文献   
110.
藏南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的西延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西藏南东部和澳大利亚南西部新识别出的早白垩世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范围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西藏南东部浪卡子-洛扎以西、江孜、康马地区广泛分布的近东西向基性岩墙和少量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这些以辉绿岩、辉长岩为主的镁铁质岩石属于碱性-亚碱性玄武岩系列,在地球化学上主要包括高Ti的洋岛玄武岩型和低Ti的大洋中脊玄武岩型,两者的εNd(t)值分别为(+0.9~+2.0)和(+4.6~+5.8)。这两种类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内的对应类型可比,暗示它们与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一样,均形成于由地幔柱作用于大陆岩石圈引起的伸展背景,代表该残余大火成岩省的西延。本文研究结果使得现今保留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上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面积接近50000km2。该大火成岩省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是引发研究区甚至全球早白垩世大洋缺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