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8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102.
倾倒变形是小浪底库区基岩岸坡最基本的变形方式,它与陡倾角构造节理结构面的发育落切相关,构造应力与岩体自重应力的联合作用共同构成其形成机制,应用非弹性理论对倾斜变形机制进行的数值模拟,得出了与野外实测剖面非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繁殖鸟、夏候鸟种类、数量均低于春秋两季鼎盛时期。2020年夏季,引黄济湖工程实施2 a后,桃-阿海子夏季水鸟群落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繁殖鸟与夏候鸟种类总数至少达41种,为以往所从未出现的高值;(2)繁殖鸟与居留型夏候鸟共处,且整个湖区中夏候鸟个体数量明显多于繁殖鸟;(3)2020年夏季桃-阿海子成为遗鸥与棕头鸥非繁殖群的居所;(4)环境变化并未影响到蓑羽鹤在桃-阿海子湖区的营巢及育幼;(5)鱼苗投放使食鱼鸟类(多种涉禽、普通鸬鹚等)在湖区批量聚集;(6)鸥嘴噪鸥与黑颈鸊鷉繁殖群回归;(7)1个相对稳定的白琵鹭非繁殖群自2月下旬出现于桃-阿海子,一直滞留至10下旬,最大数量达100只。2020年8-10月初桃-阿海子水鸟数量最多,在连续50余天的时间里,桃-阿海子水鸟保有量持续维持在2万只以上,间或超过2.5万只。至10月中旬,水鸟已不足5000只,11月中旬阿海子水面封冻前,水鸟尚有150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04.
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潮滩地形的冲淤演变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作用与地貌特征之间的相互耦合机制.根据近几年在长江口南汇嘴潮间带多断面连续观测资料,探讨区域内潮间带滩地的近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南汇嘴潮滩近期主要呈现淤涨态势,而且年内过程季节性差异明显;受区位差异影响,不同观测断面的潮滩冲淤演变呈现特征不尽相同,断面1冲淤变化最为显著,年最大冲淤厚度均在10cm以上;(2)在波浪、潮流的作用下,区域内沉积物很容易被掀动悬扬,而且输沙环流系统的存在有利于悬沙向浅水区输运且在该区域内沉降淤积,从而为潮滩发育提供泥沙来源;(3)受"碧利斯"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天气影响,研究区域内潮滩出现"大冲大淤"现象,即台风强侵蚀期过后滩面高程短期内恢复明显.由此可见,潮滩短期冲淤演变特征是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5.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4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提斯海,构成东高西低的地貌景观。大约在160~150Ma前后,亚洲东部岩石圈发生巨量减薄,山根垮塌,导致软流圈地幔侧向上涌补偿。形成巨量的火山岩和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