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3篇
  免费   853篇
  国内免费   702篇
测绘学   600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751篇
地质学   1044篇
海洋学   1693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680篇
自然地理   94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992.
从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我国共颁布了30部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中初级中学16部、高级中学7部、全日制中学7部。这些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仅能够反映出地理课程内容演变的基本轨迹,而且能够投射出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标准。  相似文献   
993.
陈杰 《地理学报》2014,69(8):1239-1239
正"左图右史"虽然只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传说,但也说明我国具有"以图记史"、"以图记事"的悠久传统。近年来,图像文献的史料价值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潘晟所著《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即是关于地图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该书从知识史的角度,以地图作者与读者及其相互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地图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其产生、积累、传播和演变的知识史过程,侧重探究明代以前中国地图生产的制度性因素,及其所代表的作者群和知识形态。  相似文献   
994.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构造发育历史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厚度能够反映构造沉降及隆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探井统一分层后,计算现今地层厚度,然后分 期平面成图。这些图件揭示出三湖地区北斜坡背斜构造形成历史并不统一,具有由北东向南西依次发育的特征:伊克雅乌 汝、南陵丘、驼峰山背斜最早成型,是第四纪以来的同沉积背斜。k11沉积后,台吉乃尔和涩北二号才开始形成,接着涩北 一号形成,而台南背斜形成最晚。涩东鼻状构造是在k1以后才抬升的,而南斜坡至今未形成背斜构造;而且隆升速度也是 不均衡的,具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更新统末期(k5以后)背斜构造快速抬升。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的确定,对于寻 找背斜构造形成的有利区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探研——以汾河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择了位于生态脆弱区的汾河上游为研究区域,运用"系列横剖面"、"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等方法,对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研究表明:与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及应对环境变迁的能力较低,故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也存在波动变化;研究历史时期生态脆弱地带的流域生态安全,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畜牧业开发程度、国家政策、战争频次等应是主要指标;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下,压力、状态指标安全指数呈下降趋势,响应指标安全指数反之,民间控制行为的出现反证了生态演变程度的加剧。本文研究复原了历史时期汾河上游生态安全演变态势,但如何量化不同阶段的流域生态阈值,并进行生态安全性的判别等,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王成芳  孙一民 《热带地理》2012,32(2):154-159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集成的思路,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从空间实体的“点、线、面”3个层面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GIS数据库,利用GIS多因子评价对建筑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句法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剖析历史街区的街巷路网结构及用地布局,尝试探索建立在量化、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量算空间句法参数可以直观解析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结构和智能性水平,对研究区的规划定位能提供较好的参考;通过空间句法与GIS集成分析对街巷和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进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5个湖泊的河川沙塘鳢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1141 bp的序列全长.序列分析显示,cyt b基因序列中A+T含量(55.8%)略高于G+C含量(44.2%),共检测到806个多态位点,115个样本得到8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9±0.012,核苷酸多样性为0.20081±0.00742,遗传多样性表现高度多样性.太湖种群与大纵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137,巢湖种群和大纵湖种群之间遗传距离最远,为0.424.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531,变异来自群体内及群体间.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种群分化成不同的分支系谱,种群间存在的基因交流较少.  相似文献   
998.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通过定量弶网对鳡鱼早期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珠江鳡鱼苗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持续时间为97±21 d,盛期在5 7月,鳡鱼苗占鱼苗早期补充群体总量的0.46%±0.21%.鳡鱼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伴随洪峰有3~5次苗汛出现,苗汛次数与洪峰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苗汛峰值大小与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鳡鱼苗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6.89×108±9.16×108尾,繁殖群体总量约为52.8 t.研究表明: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鳡鱼早期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珠江禁渔缓解了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鳡鱼资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果,为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文献记录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霞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3):490-497
流域的旱涝灾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公元0-1949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合滑动平均、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探讨了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的频数特征、旱涝变化的周期特征及其与气候冷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公元1000年以后的旱涝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存在5个旱灾高发阶段(1230-1270年、1430-1530年、1640-1760年、1860-1890年、1900-1940年),3个涝灾高发期(1650-1690年、1730-1790年、1830-1910年),并呈现出旱涝灾害频发的态势;1000-1949年期间,流域旱涝灾害存在4个准周期变化,对比发现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等环境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1580年以前,气候冷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但16世纪以后,旱涝灾害交替频发,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该现象。所以,定量辨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