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672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62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3 毫秒
991.
GPS解算的日本Mw9.0级地震的远场同震地表位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日本Mw9.0地震前后各3d的77个GPS连续站观测资料和JPL精密星历,计算了该地震对周缘各国及相邻板块运动的同震影响。结果显示,日本地震对日本、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均有较大影响,其同震水平位移影响范围达2 000km,地震造成中国东北东移1~3cm,华北东移3~8mm,朝鲜半岛东移2cm。中国境内的GPS测站的垂直同震位移均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非常小。结合日本岛测定的GPS同震位移和约20m高的海啸可以推断,本次日本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具有波状起伏特征,符合逆冲挤压型地震的粘弹性理论模型。鉴于近年地震活动趋势,应该密切关注横贯中国东部的深大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断层活动,借助中国陆态网络密集覆盖提供的有利条件,跟踪研究郯庐断裂带附近300km范围的区域地壳现今变形、应力应变场的时变过程等,分析郯庐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捕捉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92.
盛会的召开让中国的一线城市集聚了过多的资源,但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反而加剧一线城市等交通、污染问题的恶化。尽管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刺激下,一线城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西部活动断层的InSAR/GPS观测与构造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楔入影响,在我国西部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活动强烈的断层,并形成了多个地震带,各地震带(即活动边界带)平均地震应变释放速率比东部地区高4~5倍,加强对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综合监测,将有助于揭示大陆变形的运动形式及其动力背景,对综合理解和认识其物理环境与破裂过程,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基于GPS数据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引起的同震电离层扰动进行统计与FFT频谱分析,探究地震电离层TEC扰动传播的时空特性。结果表明,震后5 min起出现明显的TEC扰动异常现象,持续时间超过6 min,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扰动由震中向东、东北等方向传播,速率分别为2 336.36 m/s和455.52~937.64 m/s;扰动的中心频率为3~7 mHz,符合瑞利波与声波引发的扰动频段。  相似文献   
995.
采用InSAR形变监测资料计算2015年西藏定日M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尼泊尔MW7.8主震对定日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综合分析地震滑动机制和构造特征,认为定日断层为西倾隐伏断层。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相对集中,主要深度在6~9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发震断层走向约178°,倾角约 48°,破裂区长约5 km,宽约5 km,最大滑动量约0.2 m,释放的地震矩约3.7×1017 N·m,对应矩震级MW5.6。尼泊尔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在定日地震震源处约为0.2 bar,造成藏南申扎-定结拉张地堑应变加载。  相似文献   
996.
毛巍颖 《华南地震》2022,42(1):31-37
云南思茅大寨井和大理月溪井分别位于云南西南和西北部,是云南地区主要地震流体观测井.通过水位观测数据分析,思茅大寨井水位和大理月溪井水位同震响应差异明显.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较好,主要表现为阶升,阶变幅度达10 cm以上的有16次,最大可达57.1 cm.大理月溪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较弱,阶变幅度小,主要表现为阶降....  相似文献   
997.
银矿赋存于上三叠统石钟山组三段泥晶灰岩中.北东向推覆构造控矿.赋矿层位稳定,找矿标志明显.矿床属地层、构造控制及热液叠加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998.
《辽宁地质》2013,(11):28-31
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然而随着城镇数量与规模日渐膨胀,种种“城市病”日益显现:一些大城市人口膨胀冲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有些地方盲目造城导致空城、鬼城频现。而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农村却在逐渐萎缩与衰落,“进村不见人”、“有地无人耕”成了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对此,中科院有关专家强烈呼吁新型城镇化应治“乡村病”。  相似文献   
999.
腾冲地块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侧翼,东以怒江—瑞丽断裂带与保山地块为邻,西以密支那缝合带与东缅地块相接。晚三叠世以来,伴随着中特提斯洋壳俯冲汇聚碰撞和新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发育与板块俯冲-汇聚碰撞作用相关的花岗岩以及与花岗岩有关的锡、铅锌多金属矿化。与花岗岩有关的浸染状钼矿化是该区发现的一种新的矿化类型。通过对腾冲小场钼矿化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结论如下:(1)小厂钼矿化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为中粗粒含黑云母斑状二长花岗岩,岩体以相对富集SiO2、K2O为特征;富集K、Rb、U、Th、Pb,明显亏损Ba、Sr、P、Ti和Nb;稀土总含量(∑REE)为155.12~191.75μg/g,LREE/HREE为5.67~7.78,并显示中等负Eu异常,属于富硅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2)应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2件岩石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21.20±0.90)Ma和(121.60±0.70)Ma,成岩年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应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3件样品成矿模式年龄分别为(120.1±2.1)Ma、(124.5±2.6)Ma和(125.4±2.1)Ma,与成岩年龄相近,亦属于早白垩世晚期。(3)Sr-Nd-Pb同位素组成、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表明,小场含黑云母斑状二长花岗岩岩浆来自上地壳硬砂岩物质的部分熔融,依据锆浓度饱和温度计计算其熔融温度约为732~769℃。(4)在Hf-Rb-Ta和R1-R2图解上,几乎所有样品皆落入同碰撞构造环境。(5)通过上述研究推测,小场花岗岩及其钼矿化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怒江洋自东向西俯冲-汇聚碰撞构造旋回的陆-陆同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 9.0级地震在中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我国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而探讨其对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大地震在华北产生向东的水平位移,由东往西逐渐减小,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山东半岛及江苏北部等地,约12 mm;在东北产生SESEE向的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吉林东北部,约为30 mm;模拟水平位移与GPS观测结果基本相符。(2)日本大地震在我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应力变化主要是水平的,铅直方向应力变化量为0~0.085 kPa,近似为0。两个同震水平主应力中,同震最大水平主应力既有压应力也有张应力,量值为0~0.75 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由NE→NNE→近SN转为NNW向;同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张应力,量值为0~3.20 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从NW→NWW→近EW转为NEE向;总体上,此次日本地震的同震应力效应虽会对华北东北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弱,并不会改变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3)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部分为正值,但其值均不超过1 kPa;其中,郯庐断裂带中、东北段和密山-敦化断裂带中、东北段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值最大,约为0.5~0.8 kPa;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起加速触发作用,但程度有限,即便如此,继续并深入研究其引起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带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对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