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882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严翔  陈斌  王志强  段晓侠 《岩石学报》2019,35(2):558-588
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古亚洲洋最终消减闭合的时间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区域内A型花岗岩的研究可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约束。本文详细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牛圈银矿区及其外围出露的海西期A型花岗岩和相关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及辉绿岩脉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期解释其岩石成因并讨论构造指示意义。牛圈银矿区的花岗岩主要包括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68.7±3.2Ma和254.2±2.8Ma,基性辉绿岩脉则形成于267.6±3.9Ma,与矿区早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几乎同时代或略晚。矿区两期花岗岩都具有弱过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均以高SiO2、富碱、高FeOT/(FeOT+MgO)和Ga/Al比值;贫CaO、MgO、TiO2、P2O5;富集Rb、Th、U、Y、F而亏损Ba、Sr、P、Ti、Eu等为特征,结合矿物学特征(半自形石英、他形铁质黑云母、出现条纹长石、缺乏碱性暗色矿物等)表明它们均为铝质A2型花岗岩。这也得到了较高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的支持,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分别为784~822℃(平均值805℃)和843~871℃(平均值856℃)。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暗色包体。本文认为牛圈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基底杂岩中的花岗质片麻岩为主的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数据表明,牛圈细粒钾长花岗岩与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不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而是代表两期岩浆活动,且晚期细粒钾长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地幔物质添加相对更多。通过对牛圈银矿区两期A型花岗岩的研究,结合前人关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二叠世碱性岩浆岩带的研究,本文认为华北北缘在中二叠世伊始(~270Ma)就已经发生构造体制转换并进入后造山伸展环境,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可能早于270Ma。从牛圈早期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到晚期细粒钾长花岗岩的相继侵位,伴随着更多的地幔物质的加入,其A型花岗岩特征愈发明显,指示华北北缘被破坏大陆边缘越来越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秦祁结合部清水-张家川基性岩形成时代和构造归属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长垒  闫臻  王秉璋 《岩石学报》2019,35(10):3141-3160
中央造山系北缘发育完整的早古生代"弧-盆"体系,而其洋内弧盆体系还是陆缘弧盆体系属性的确定,可为原特提斯域古板块构造格局和中央造山系早期造山过程的恢复提供依据。秦岭-祁连结合部清水-张家川地区出露的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相关的基性岩形成时代和构造归属的探究,是解决中央造山系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以及东西链接等科学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水-张家川地区主要出露块状、枕状玄武岩以及少量辉绿岩墙和硅质岩夹层,玄武岩和辉绿岩明显富集Th、LREE,亏损Nb、Ta、Zr、Hf和Ti元素,而Th/Nb比值则分为1. 09~2. 04和0. 18~0. 73两组,分别与岛弧和弧后裂谷熔岩相一致。另外,这些基性岩具较高的Th/Yb和εNd(t)(+4. 4~+4. 8)值,显示岩浆来自受洋壳沉积物混染的亏损地幔源区。最新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辉绿岩墙形成于500±3Ma。结合区域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清水-张家川地区基性岩形成于寒武纪,早于晚奥陶世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它们与其东、西侧北秦岭和北祁连构造带内的寒武纪-早奥陶世洋内弧和弧后盆地岩浆岩共同构成了原特提斯洋北缘早古生代洋内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993.
滇西允沟岩组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泥质浅变质岩,岩性以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石英千枚岩、云母片岩、细晶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岩以碎屑岩为主,含有部分灰岩、白云岩,是一套形成于特提斯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半深海-深海沉积物,因此,是研究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但是,对允沟岩组的形成时代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本文选取允沟岩组中的片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精确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允沟岩组原岩沉积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期间(551~491Ma),主要由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及少量古元古代碎屑物质组成。其中,大量太古宙晚期碎屑锆石表明其源区有太古宙基底的存在,而1749Ma这组碎屑锆石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散有关,956Ma和848Ma这两组锆石记录的事件可能是对罗迪尼亚超大陆三阶段裂离事件的前两期的响应。此外,还含有少量泛非运动信息,但泛非运动对其源区的影响极其有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文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允沟岩组形成于原特提斯洋的被动陆缘,与印度板块、南羌塘地块具有显著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994.
滕超  张晓飞  周毅  冯俊岭  李树才 《现代地质》2019,33(5):1003-1014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镁、贫钙、低磷和低钛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Ta,而亏损Nb、Sr、Ba;稀土元素以略富集轻稀土、Eu亏损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为A型花岗岩,是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后造山A2型花岗岩特征,说明早白垩世期间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已经处于后造山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5.
巴颜喀拉地块夹持于昆南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及龙门山断裂带之间,出露了较多的花岗岩体。当俄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当俄岩体具有较高SiO_2含量(w(SiO_2)=65.78%~70.22%)、过铝质(A/CNK=1.58~1.95,1.1)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该岩体总体形成温度为700℃—800℃,总体形成压力为0.05GPa—0.2GPa,为低压高温环境;岩石具有Rb、Th强正异常,Ba、Nb、Sr、P、Ti强烈亏损,轻稀土强烈富集特征,且具有一定的负Eu异常,显示出有壳源的特征;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为211.9 Ma±1.9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中生代晚三叠世。当俄花岗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期地壳减薄环境中,属于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道了柴北缘西段双口山地区石英正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分析结果。石英正长岩岩体具有高硅(SiO_2=59.47%~68.66%)、碱性?过碱性(全碱含量为11.18%~14.04%),贫CaO(0.31%~3.30%)的特征。其里特曼指数σ为4.87~9.55、铝饱和指数(A/CNK)=1.12~1.36,属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范围。稀土元素总量高(ΣREE=231.31×10–6~569.26×10–6),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La/Yb)_N=24.03~58.33),具弱Eu负异常(Eu/Eu*=0.72~0.95);微量元素亏损Ba、Sr、Ti、P,富集Rb、Th、U、Zr、Y和Ga,具有A型花岗岩特点,根据微量元素组成判别其产出于板内环境。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243.5±1.6 Ma,属中三叠世。样品的?Nd(t)介于–1.08~–2.1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10~1.19 Ga,表明其具有多源特征,是受到俯冲组分改造或影响的岩石圈地幔熔体和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熔体发生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与三叠纪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弧壳增厚和发生弧后拉裂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毛韦达  胡翔 《地学前缘》2019,26(3):255-262
研究了La0.5 Sr0.5 Co0.8 Mn0.2 O3-δ钙钛矿活化过氧单硫酸盐对四溴双酚A(TBBPA)的降解作用,重点探讨不同的煅烧温度制备镧锶钴锰钙钛矿(LSCM82)的催化性能对过一硫酸盐降解TBBPA的影响,以及溶液的不同初始pH条件对优选材料体系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变价离子的氧化还原对Co3+/Co2+和(Mn4++Mn3+)/Mn2+是催化剂活性的主要贡献者。煅烧温度为950 ℃且具有适量间隙氧及比表面积的LSCM82-950催化反应速率较高。在中性pH环境条件下应用LSCM82-950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水中TBBPA污染物,既可以使催化剂钴浸出很少,又能达到最大程度的TBBPA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98.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马尔洋一带发育一期中寒武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类型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侵入时代分别为(506.0±6.8)Ma和(514.0±9.3)Ma。岩石SiO2含量为67.83%~75.76%,具中高钾、准铝质-弱过铝质等特征;岩石稀土总量与平均陆壳相当(∑REE=90.85×10-6~186.10×10-6),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强((La/Yb)N=5.38~22.43),负Eu异常明显(δEu=0.42~0.71);微量元素以富集Rb、K、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地质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期花岗岩属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分异Ⅰ型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其为高温岩浆岩,总体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富云包体指示壳源成分占有较大的比例。该期花岗岩与邻区中-晚寒武世中酸性侵入岩指示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南缘很可能存在一条中寒武世以来的岩浆弧带,其可能为在原特提斯(有限)洋盆于中寒武世向北俯冲、消减背景下幔源物质上涌底侵加热古老陆壳进而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这也预示着塔什库尔干地区在经过震旦纪-早寒武世伸展裂解阶段之后,于中-晚寒武世其大地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99.
淮南煤田深部A组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南煤田深部A 组煤为研究对象,全层刻槽采集了煤、夹矸和顶底板岩石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ICP-MS) 测试分析了样品中13 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合Tessier 五步形态提取法和相关性分 析探讨了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1) 与中国上陆壳中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淮南深部A 组煤中 B,As,Se,Mo,Cd,Pb,Hg 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在A 组煤中表现为富集;A 组煤中B,As,Se,Cd 的含量均高于淮南煤 田上部B 组煤、华北煤以及中国煤中的含量均值;(2) 相关性分析和逐级提取实验结果表明,A 组煤中微量元素主要以残 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两者质量分数之和达到55%~98%,其中Ni,Mo,Cd,Hg,Cu,Pb 和Zn 主要赋存于硫化物 矿物中,Mn 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中,V,Cr,Se,B 和As 主要赋存于硅铝酸盐等黏土矿物中。(3) B 元素示踪物源及沉 积环境结果显示,淮南煤田深部A 组煤成煤环境为海相咸水沉积环境,稳定的咸水沉积环境以及受海水影响等因素导致A 组煤中微量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00.
从地电观测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认为系统误差的大小决定于装置系数K值、取样电阻RI及测量ΔV和VRI的准确度.在地电仪中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RI,采用"浮空”测量法及采用同一个动态范围大、线性度高的A/D转换器测量ΔV和VRI,可以减小地电阻率观测的系统误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浮空”测量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