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3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550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809篇
地球物理   586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基于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钻爆法及隧道掘进机(TBM)开挖过程中大量微震监测数据及不同等级的岩爆案例,对不同开挖方式下即时型岩爆的孕育及发生过程的能量释放展开研究,并运用分形几何原理研究微震能量分布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即时型岩爆的孕育及发生过程中,岩爆区围岩岩体处于破坏加速集聚并不断扩展的过程;(2)钻爆法开挖过程中储存在岩体内的弹性应变能消耗于岩体破裂过程大于TBM开挖,而转化为岩体动能小于TBM开挖;(3)钻爆法开挖微震能量分形维度在即时型岩爆的孕育过程不断增加,岩爆临近前会增加到某个临界值以上;(4)TBM开挖即时型高等级岩爆能量分形维度值大于钻爆法开挖,并且其分形维度值可以反映低等级岩爆伴随发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932.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24小时加密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原槽后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环境场下,中尺度低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不仅为川东北暴雨提供丰沛的水汽,同时也为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发展提供能量来源和有利的动力条件;大尺度环境场为暴雨提供水汽来源及能量,而中尺度系统在层结不稳定触发下释放潜热产生对流,并为水汽的辐合和向上输送做出贡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933.
萦绕脑际,承载希望,有虚有实,看不见、摸不着,在心中不断蕴起细流却积蓄着巨大的能量,她就是梦想。人,没有能够飞翔的翅膀,却有着邀游九天的心境和构划未来的头脑,人生旅程的点点滴滴都再现着美好的梦幻,支撑着无尽的遐想………  相似文献   
934.
夏秋季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蒸散及能量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国沙漠》2013,33(1):133-140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的蒸散量,并分析了其蒸散日变化规律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蒸散日变化曲线特征差异显著。晴天因辐射强、蒸散量大,蒸散曲线显示为“高耸”型;由于受云量和降水的影响,阴天曲线呈“平缓”型;雨天曲线则表现为“偏态”型,而平均蒸散曲线变化与晴天较为相似。②随着气候由夏季向秋季转变,早晨蒸散发生和夜间蒸散结束的时间点分别表现出1.73 min·d-1的滞后性和2.02 min·d-1的前移性;同时,蒸散峰值以0.0036 mm·d-1的速度递减。与一些相对叶宽的植被覆盖地相比,芨芨草地蒸散量日际波动幅度较小。③净辐射通量(Rn)、 潜热通量(LE)、感热通量 (H)及 土壤热通量(G)的平均值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日循环变化趋势。G/Rn、H/Rn、LE/Rn曲线白天平滑,夜间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潜热占净辐射的58.8%,远大于沙漠、戈壁,而低于绿洲。④晴天波文比(β)日内变化曲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变化率接近-2%,但日间变化曲线略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8‰。前者反映了晴天的潜热活动在日内随时间变化而愈来愈强,后者则表明感热活动在夏秋季中随日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35.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植被多样性和较大的气候变异性,研究草地的能量平衡特征对认识草地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的观测结果,运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等方法对科尔沁草甸草地2010年生长季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尔沁草甸草地生长季能量闭合比率为80.4%,说明该地存在不闭合现象,且闭合度居于同类观测的中上水平,涡度相关观测数据较为可靠。反射率日变化呈先降后升趋势,中午达到最低值,生长季(5-9月)内在0.040-0.120之间波动,整体也呈先降后升趋势,平均值为0.061。净辐射与太阳辐射的比值为0.386,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潜热通量是科尔沁草甸草地最主要的能量支出项,其次是感热通量。各分量日变化与净辐射基本相同,呈单峰型变化,日出后开始增加,中午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稍有不同。两种典型天气下,各分量占净辐射比例次序与生长季平均情况相同。晴天时各分量与净辐射相同,呈单峰型,而阴天时变化规律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36.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1-07-30—31日商洛市暴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在副高调整过程中,500hPa陕西处于副高边缘,高空冷涡不断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这种形势的稳定,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条件;700hPa关中及其以南的西南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商洛处于切变辐合区;物理量场中,商洛处于水汽辐合中心、垂直速度的上升中心,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配置非常有利,θse密集区增大有利于商洛市强降水产生;中尺度云团合并加强是本次大暴雨的直接缔造者。  相似文献   
937.
938.
应用分解袋法对三江平原3种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和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枯落物分解过程及能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3种湿地植物枯落物失重率呈增加趋势,平均失重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漂筏苔草[(23.20±5.92)%]、小叶章[(22.85±5.09)%]、毛苔草[(21.47±4.88)%]。枯落物干重热值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分解初期干重热值降低的速率较大,随分解的进行,干重热值变化趋于平缓。其平均干重热值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漂筏苔草[(16696.22±459.35)J/g]、小叶章[(16575.39±522.36)J/g]、毛苔草[(16488.46±227.79)J/g]。枯落物能量损失率呈增加的趋势,平均能量损失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漂筏苔草(26.54%)、小叶章(26.39%)、毛苔草(24.10%)。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能量损失率与失重率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24,p<0.01),而与干重热值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24,p<0.01)。  相似文献   
939.
本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种植业结构演替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种植业系统能流动态分析表明: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的有机能投入从90年代中期占绝对优势,能流循环指数从1984年0.5持续提高到2000年0.62,无机能后期快速增长使有机能和无机能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所趋缓。而粮食生产的能流动态分析除表明上述趋势外认为总体能效从1993年1.78下降到目前1.67并不显著,同时无机能增加主要是农机、灌溉等耗能引起,有机能促进系统内生循环的同时与能源动力、化肥等无机能投入不断协调形成稳定高产的组合体系。未来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节能减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加强秸秆间接还田的农牧结合制度,节水灌溉制度及与之配套的作物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940.
泥石流冲击荷载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的能量转化主要集中于运动过程中,泥石流冲击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其能量不断变化的综合表现。本文分析了泥石流能量转化过程及冲击荷载的紊流形态,并根据其脉动特性,将泥石流冲击荷载作为信号进行研究。以大型泥石流模型试验为基础,利用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将试验测取的泥石流冲击荷载映射为时间与频率的联合信号,得到同一时间9个频段内的能量强度。从冲击荷载的能量分布可以看出,稀性泥石流95%以上的波动能集中在低频段内(0~6.25Hz),从而为深入研究泥石流冲击机制及防治结构动态荷载设计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