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41.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中国明对虾精子顶体的发生过程,精细胞变态前期,泡状原顶体囊形成,中期变为钟形,至变态后期形成倒扣在细胞核区的浅碟状,输精管中精子顶体棘出现,顶体如倒置的漏斗覆盖在核区之上,储精囊中的精子顶体棘细长;通过比较常规处理的电镜材料与仅用戊二醛固定和醋酸铀染色处理的电镜材料,发现中国明对虾精子顶体除糖类和蛋白质外,还存在大量的脂类物质,这与以前学者认为的顶体总是PAS阳性,包含糖类和蛋白质不同.  相似文献   
42.
黄、渤海沉积物中陆源脂类有机质的组成分布与转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脂类化合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含量为0.03%~1.02%,以黄河口含量最低,黄河口外和双台子河口外,以及北黄海和南黄海中部含量较高。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的分布为-21.55‰~-24.28‰,表征其陆海双重来源特征,并且海源特征由河口向海、由近岸向离岸逐渐增强。陆源脂类化合物以河口处略高,河道处略低,由河口向渤海中部和靠近渤海海峡方向迅速降低,表现出显著的河流输入特征;其形态组成由河道的游离态接近100%的绝对优势,迅速转变为渤海中部的以皂化结合态为主(大于50%),仅在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附近存在小于5%的矿物结合态,转化程度较低。北黄海中部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有机碳和陆源脂类化合物显著富集,但其对总有机碳的相对贡献较小;其中皂化结合态超过50%,矿物结合态小于10%,说明其具有中等偏高的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3.
环境因子对微藻脂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环境因子在决定微藻脂类的种类和数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环境因子对微藻脂类组成影响的研究进展,表明环境因子的变化往往引进脂类组成的变化,这些既表现在细胞膜膜脂性质的变化,又体现在贮存脂类合成和利用速率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44.
郑怡  江红霞  林雄平 《海洋科学》2004,28(10):42-44
从厚网藻(Pachydictyon coriaceurn Okamura)中提取粗脂肪,经硅胶柱用3种溶剂洗脱,得到乙醇、苯及石油醚3种洗脱组分,它们分别占总洗脱组分的94.4%,3,0%和2,6%。色谱一质谱(GC-MS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主要为C15~C29系列烷烃化合物,而苯洗脱组分只含有一种化合物即1-Naphthalenamine,N—Phenyl(一种含苯基的蔡胺化合物)。抑菌实验显示3种洗脱组分分别对供试的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石油醚洗脱组分能够抑制中华根霉(Rkimpus chinensi)、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稻瘟病菌(Piriculari aor32ae)3种真菌.而乙醇洗脱组分只能抑制中华根霉,但其抑制活性最强。3种洗脱组分中只有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膝黄八叠球菌(Sarcina haea)和甘薯薯瘟病原细菌(Fasarium axyssporam)活性。  相似文献   
45.
何大双  黄海平  侯读杰  张鹏辉 《地质学报》2020,94(12):3864-3878
为了进一步了解泥炭中脂类分子化合物的分布与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采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东北部阿萨巴斯卡地区的JPH4、Mildred和McMurray泥炭柱样品中的脂类分子进行测定。根据正构烷烃、正烷酮、甾类和萜类等分子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近千年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现代暖期以来(1990年以来),区内大范围的锈色泥炭藓发育,指示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现代暖期早期(1900年以来),陆源高等植物和狭叶泥炭藓共存于干- 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下;JPH4泥炭柱记录了小冰期期间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该时期莎草科等陆生维管植物发育;上述结论与前人记录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发育的锈色泥炭藓种类特殊,多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具有C 31 正构烷烃优势分布,ACL、 P aq 、C 23 /(C 27 +C 31 )正构烷烃指标能够有效表征植被输入特征和气候变化。正烷酮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正烷酮指标CPI- ket、ACL- ket和(K 23 +K 25 )/(K 27 +K 29 +K 31 )有效地记录了泥炭沉积时期气候的演变过程。甾类、萜类化合物的丰度明显高于直链烷基类化合物,γ- 内酯/生育酚、C 29 甾酮/C 29 甾醇、甾醇/甾类化合物等指标能够初步应用于指示区域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微生物的改造作用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的分布。  相似文献   
46.
必需脂肪酸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硅藻-桡足类-鱼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环节[1].在海洋食物链中,饵料的数量和营养价值是各营养级海洋动物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制约因素[2].影响饵料营养价值的化学组分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其中脂类物质作为浮游植物营养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的细胞膜、视网膜、脑、神经组织和某些激素的合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