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140~210 m2时最大,随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的20~30 a间达最大值,随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初期至40 a时逐渐增加,在40 a时达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其他生长型滞后。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和草本植物和缓,灌木和草本植物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2.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 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 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63.
退牧(耕)还草(林)与甘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孜  孙晓娟 《中国沙漠》2006,26(4):664-669
科学、有序地推进退牧(耕)还草(林)工程,不仅是甘肃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实现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政策、管理、农牧户等方面分析了退牧(耕)还草(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省退牧(耕)还草(林)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贯彻协同性原则、体现科学性原则,突出地域性特征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4.
云南香格里拉市热林铅锌银矿,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三段(T3q3)之大理岩与板岩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矿体明显受断层构造及特定的岩性控制.该矿床属断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型铅锌银矿床,断层破碎带和地球化学异常是直接的找矿标志,沿断层带出现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角岩化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对老年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肛肠疾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老年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对照组予以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83%(45/46),对照组为86.96%(40/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切口渗出物、疼痛、水肿缓解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2.17%(1/46),对照组为13.04%(6/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老年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切口感染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6.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研究是对林盘本质的认知和解读。根据文化景观的关键特征,基于文献与实地考察,综合运用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客观地明晰了林盘文化景观的结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以川西林盘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基因所属位列、功能性和重要度2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分类,进一步阐释了识别与提取的方法与流程。同时,在土地利用数据、卫星影像及地理信息数据电子地图等资料的辅助下,以新津、温江、崇州林盘群系与鱼子孔、龚林盘和胥家院子聚落单元为例,进行了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归纳梳理出其共性基因、个性基因,并提取出民居、渠系、林地等主体基因,菜地、井等胞质基因、石笼、平桥等附着基因和治水工程、移民文化等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67.
朝鲜北部狼林地块构造归属与地壳形成时代   总被引:18,自引:18,他引:0  
朝鲜半岛北部的狼林地块一直被认为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认为,它向南与我国辽东半岛的辽南太古宙地体相接,与其北部的鞍山-辽北-吉南太古宙地体(龙岗地块)具有基本类似的物质组成。两大太古宙地体之间是著名的以辽河群、集安群和老岭群为代表的辽吉古元古代岩系。辽吉岩系目前最主要的学术争论是,它是原本一体的太古宙地体的裂解产物,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太古宙地体拼合的结果。无论采用何种模型,学术界都普遍接受狼林地块主要由太古代岩石组成这一基本假定。为准确厘定狼林地块的地壳性质与形成时代,本文选择大同江、清川江、城川江、长津江、厚州川、厚昌江和秃鲁江中的河沙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狼林山脉,是狼林地块的核心区域,因而这些河流沉积物能够较好地全面反映狼林地块的物质组成情况。上述河流不同部位8件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狼林地块主要由18~19亿年的古元古代岩石组成,太古宙岩石比例极为有限。但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8亿年左右,与华北克拉通全岩样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基本一致。结合狼林地块大量麻粒岩相变质表壳岩系和古元古宙花岗岩的发育,本文认为狼林地块是与辽吉岩系基本类似的古元古代地体,它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期间东南大陆边缘的巨型造山带,我们可将其简称为辽-吉-朝古元古代造山带。因此,先前认为狼林地块主要由太古宙岩石组成的观点需要重新检查和认识。  相似文献   
68.
赵磊  张艳斌  杨正赫  韩龙渊  金正男 《岩石学报》2016,32(10):2948-2964
朝鲜狼林地体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岩石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时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古元古代辽吉活动带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选取位于狼林地块东南缘,狼林群变质杂岩中的3个花岗片麻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锆石的LA-ICPMS和SIMS定年结果显示,3个片麻岩原岩的岩浆结晶时代为2521~2567Ma,并且它们都经历了古元古代1.87~1.89Ga的构造热事件改造,表现为原始岩浆锆石不同程度的铅丢失以及变质锆石的形成。基于这一认识,并结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结果可知,太古宙片麻岩存在于狼林地块平南盆地的南缘和东缘地区,由此推测狼林地块太古宙基底岩系的规模可能远大于目前所识别的这几个地区。这些太古宙片麻岩普遍遭受了古元古代强烈变质作用(深熔作用)改造,并且变质作用的时代可以与华北克拉通三条古元古代活动带的变质-深熔作用时代相对比,表明狼林地块可能至少在古元古代之前,就已经与华北克拉通组成了统一的大陆。  相似文献   
6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资源也在迅速消耗.如能源、各种矿产、淡水和土地等等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衰减.由于科技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寻找到部分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替代品,但唯有陆地淡水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似乎还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代替.而近年来陆地淡水量减少十分明显,尤其是在旱季枯水季节,其后果除造成大片干旱地区和生活用水危机外,甚至造成江河出海口的海水回灌.如2005年初,广西被迫将一些大型水库开闸放水,为的是控制珠江口海水的内侵,这些都是淡水总量明显减少的证明.  相似文献   
70.
系统辨识相对剥夺理论、剥夺与贫困以及相对剥夺与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关系,选择贵州兴义万峰林社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深入访谈及田野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剖析乡村旅游扶贫中相对剥夺的生成及在政策、机会和利益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的核心任务是使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相对剥夺是贫困人口利益受损、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致因。拓展产业链、尊重资本的价值、促进贫困人口技能的增进等是真正疏导相对剥夺、保障贫困人口参与权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