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高邮凹陷韦庄地区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小平  徐健 《地球科学》2004,29(4):461-466
高邮凹陷韦庄地区具有正常和轻微生物降解2类原油, 对油气运移方向一直存在争议.根据2类原油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屏蔽型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反映原油生物降解的地化参数C21-/C22+、Pr/nC17等nC17物降解作用对该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明显, 运移作用仍然是造成含氮化合物分馏的主要因素.自东向西、东北向西南方向, 韦X11井、韦6 - 2井、韦5 - 19井、韦8井原油中屏蔽型咔唑的相对含量依次增大, 分别为11.6 2 %, 10.6 6 %, 12.70 %, 13.88%;暴露型咔唑的相对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分别为30.6 0 %, 2 8.5 6 %, 2 6.4 3%, 2 4.6 2 %.由此明确了本区油气自东、东北方向向西、西南方向注入, 深凹带和车逻鞍槽提供了主要油源.   相似文献   
152.
以太湖的重污染湖区-五里湖为例,以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分析了疏竣湖区底泥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规律和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五里湖疏竣湖区底泥中的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深度上呈指数分布特征,上层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但对湖区生态没有显著影响;五里湖底泥受到一定的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以六六六和DDE等污染为主,但对比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仍属于生态安全的底泥.疏竣堆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仅为五里湖疏竣底泥的1/6,在堆场使用后8个月后,堆场底泥中16种优先检测的多环芳烃含量与湖区底泥仍相当.但堆场使用后,堆场的水花生秸秆内多环芳烃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总含量增加为原来的6倍,有四种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但低于效应区间高值.原秸秆内不含有的苯并[a]蒽和(屈)也被检出,说明堆放五里湖疏竣底泥后对植物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威胁.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分析渤海湾歧口凹陷99个站位的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特征,发现苯与其余苯系物指标之间呈现弱相关性,其余苯系物之间表现为中等程度相关至极强相关。苯系物的降解特点是导致苯系物相关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对样品进行苯系物含量检测。分析该研究区的苯系物的分布特征,表明苯系物与现有油气藏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构造对苯系物的分布具有导向性,苯系物的分布特征对油气藏具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4.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研究了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和1,2,4,5-四氯苯4种氯苯类化合物(CBs)在含不同特性的自然有机质(NOM)的5种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吸附等温线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吸附-解吸滞后现象。1,2,4-三氯苯在不同沉积物上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以及在沉积物上解吸滞后效应都随着沉积物NON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CBs溶质分子本身的性质也影响着其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性能。4种CBs在同一种沉积物上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及其解吸滞后系数按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1,2,4,5-四氯苯的顺序依次减弱,说明CBs的分子尺寸越大,其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非线性程度和解吸滞后现象也越弱。  相似文献   
155.
吴琪 《湖南地质》2011,(11):52-53
有机磷类农药因药效高、残留期短的特点成为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但在施用过程中部分有机磷类化合物会残留于自然水体和土壤中。由于有些有机磷类化合物毒性较高,易发生人、畜急性中毒,且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期,故准确地测定环境中的有机磷类化合物残留,对维护环境安全、保护人和牲畜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6.
选取某采油厂不同有机碳含量的表层土壤作为吸附剂,采用批实验方法对原油中代表性组分苯和甲苯的单组分吸附和双组分竞争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组分溶液中,苯和甲苯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线性规律,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正比;双组分溶液中,苯和甲苯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土壤对它们的吸附小于单组分时的情况。竞争吸附的结果说明,除分配吸附以外,介质表面点位对苯和甲苯的吸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7.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浅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为1.85%,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内,其中皖北豫东能源基地及河南部分人口密集乡镇超标点相对集中深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0.38%,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地区。流域内浅层水中BaP成因众多,其中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生活排污是主要成因。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地下水中避免BaP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8.
左海英  张琳  刘菲 《岩矿测试》2014,33(1):96-101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是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常用的检测方法。本文针对现有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时间较长的缺点,以HLB柱为固相萃取柱,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液(V∶V=4∶1)为洗脱剂,氟罗里硅土柱为净化柱,采用快速液相色谱柱,建立了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地下水中14种三嗪类和2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实验考察了固相萃取柱、定量离子扫描时间、富集柱洗脱溶剂、净化柱等因素对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测定的影响。通过延长定量离子的扫描时间,可以降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富集柱洗脱溶剂的极性对目标化合物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使用较强极性的二氯甲烷-丙酮(V∶V=4∶1)洗脱剂可以获得较高的目标化合物回收率;采用氟罗里硅土柱对萃取液进行净化,可除去干扰物,降低基体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三嗪类除草剂和2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检出限均小于0.40μg/L,在低、中、高三种添加浓度下,回收率均满足要求。本方法虽然色谱峰重叠较多,但仪器分析时间为5.10 min,与现有方法的仪器分析时间(15 min以上)相比,分析时间短,检出限低,能够满足日常环境水样中农药残留分析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9.
马舒慧  彭红霞 《地球科学》2018,43(11):4018-4026
"巫山黄土"是指分布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黄土状堆积物,是中国黄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微生物四醚膜脂是反演古气候环境的灵敏指标,为了进一步理解巫山黄土中蕴含的古气候意义,通过测定巫山黄土中微生物醚类化合物(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基于支链GDGTs(bGDGTs)的甲基化指数(methylation index of branched tetraethers,MBT)和环化指数(cyclization ration of branched tetraethers,CBT)重建该地44.4~22.8 ka.BP的古温度年平均气温(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MAAT与频率磁化率曲线和北大西洋沉积物有孔虫曲线对比,其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其指标的可靠性.巫山黄土的陆源输入指数(BIT值,bGDGTs vs.crenarchaeol)在0.5~1.0之间,大部分值接近于1.0,但有几个极低值,分析为干旱事件.根据MAAT和BIT指标,巫山地区在冰期气候有剧烈的波动,在36.2±3.6 ka.BP、26.0±2.7 ka.BP、23.7±2.3 ka.BP时相对比较干旱,推测可能分别对应着H4、H3和H2事件,表明该区气候变化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60.
分别用3个浓度梯度的MS-222和苯唑卡因对(6.05±1.71)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6 h浸泡式麻醉,抽取尾部静脉血,研究血清中K~+、Na~+、Cl~-、Ca~(2+)等4种无机离子水平变化以其与红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MS-222质量浓度的升高,血清中K+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Na+浓度保持相对稳定,Cl-浓度逐步升高,Ca~(2+)浓度呈现出峰谷式波动,各离子浓度变化与红细胞数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Cl-(0.911 6)、K+(-0.551 9)、Na~+(0.337 5)、Ca~(2+)(0.208 9),红细胞数升高的同时发生了Cl-外流;2)随苯唑卡因质量浓度的升高,血清中K~+浓度呈峰谷式波动,Na+浓度亦保持相对稳定,Cl-浓度呈现小幅波动,Ca~(2+)浓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数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Ca~(2+)(0.970 1)、Na~+(0.315 2)、Cl~-(0.265 3)、K~+(-0.049 9),红细胞数降低的同时发生了Ca~(2+)内流;3)两种药物处理后,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大小次序基本一致,均为K~+-Na~+最高,其次是K~+-Cl~-和Na~+-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