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113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主要成果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为反映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利用的合理程度,改良土地利用方式并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土地利用数据由大比例尺向中小比例尺转换工作主要由手工操作或是基于商用软件包进行;由于手工操作环节多,工作量大、所耗周期长、技术性强、作业人员的干扰因素多,较易产生误差和错误;而商用软件包在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的过程中则缺乏相关的知识规则。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理论体系,在ArcEngine环境下对土地利用制图综合规则及操作进行开发,生成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模块;利用实例数据对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模块的功能进行检验,实验结果显著地克服了手工操作中的缺点,并使综合制图的自动化体系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92.
赤峰市位于西辽河上游,保障该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而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问题突出,亟待治理。本文从生态问题识别、功能定位分区和项目申报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聘请生态修复专业团队系统性开展赤峰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问题识别和生态胁迫指标诊断,紧盯国家“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和自治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及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等对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合理设置修复单元分区与修复工程,完善项目申报机制,争取“十四五”期间获得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资金支持等建议。为赤峰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作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93.
城市公园中的水生植物景观营建与水生态修复是公园水环境治理的关注重点。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园水体中,人工种植了具有观赏性的外来物种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而水盾草生长范围的不断扩张对土著水生植物物种的存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水体的质量。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盾草的无序蔓延。然而,如何彻底解决水盾草的反复爆发问题,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负面干扰最小,仍然是水盾草防控工作的难点。综合分析了水盾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入侵途径和生态危害,阐述了影响水盾草生物量的主要生物和生态环境因素等的研究进展;从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与后期水体生态稳定性维护管理视角,结合水盾草生态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土著植物、附生藻类和生态环境中非生物因子进行综合生态调控的建议,以期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并且为稳定城市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治理水盾草扩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工程,工程实施形成了海量资料,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可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提高数据资料的利用率,为后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提供支撑。本文提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在全面收集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料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了高度集成,并基于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发了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平台包含工程概览界面及组织管理、文件规范、辅助决策、工程项目、成效展示、宣传门户、系统管理等7大模块,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对宣传和推广“泰山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5.
磷(P)是水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流域P的排放;但氮(N)来源复杂,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湖泊外源的N∶P负荷比日益扩大.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N∶P比,因此,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可能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取控制实验,将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栽种于塑料桶中,每隔3 d添加1次N、P营养盐,实验设置5个处理,P外源性负荷量固定为4 mg/(m~2·d),N外源性负荷量分别为0、40、80、120、160 mg/(m~2·d).实验周期为80 d.结果显示:随着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的叶干重、植株总干重、根干重、叶N及总N含量、叶片数、叶P及总P含量等指标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单株总根长、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则呈现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个体生长指标总体呈现不变的趋势,但与种群扩张潜力相关的指标如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等则呈现下降趋势;刺苦草体内累积的N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而增加,但P的累积保持不变.说明N∶P负荷比的增加对刺苦草个体生长影响不大,但对种群扩张不利;刺苦草对P的吸收也并不随N∶P比的增加而改变.  相似文献   
96.
枝角类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本文分析了太湖西、中和东部等湖区的钻孔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以及春夏秋季活体枝角类的组成与丰度.结果表明:活体枝角类组成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优势种,秋季枝角类属种数量最多.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组成均以象鼻溞为优势种,其中西部与中心湖区的枝角类组成与丰度较为相似,种类单一,枝角类绝对丰度高;东部湖区枝角类属种较为丰富,绝对丰度低,优势种由浮游种象鼻溞以及沿岸种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 sl)和西方笔纹溞(Graptoleberis testudinaria)等种属构成.百年以来,太湖枝角类组成与丰度随着营养水平增加而改变,富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rostris)丰度的增加与贫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spina)丰度的下降,响应了湖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1970s末期,太湖西部与中心湖区在进入富营养化阶段,枝角类组成单一,象鼻溞占有绝对优势,与东部湖区相比,沿岸种、底栖种稀少.东部湖区在1960s以后,枝角类属种数量增加,但丰度下降,响应了1960s以来该区域营养水平提高、沉水植被生物量增加以及沼泽化加剧的环境过程.  相似文献   
97.
C10TAB,C14TAB,C18TAB柱撑蒙脱石层间域有机柱排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0TAB)、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4TAB)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8TAB)制备有机柱撑蒙脱石,并对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柱化剂的浓度和烷基季铵离子的性质能影响烷基季铵离子在蒙脱石层间的排布模式。在柱化剂浓度较低时易形成平卧排列,柱化剂达到一定浓度时石蜡型结构方能形成,且直链烷基越长,烷基季铵离子在蒙脱石层问越易形成石蜡型倾斜排列。在平卧结构向石蜡型结构转化过程中可出现多种排列共存。  相似文献   
98.
东太湖茭黄水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李文朝 《湖泊科学》1997,9(4):364-368
东太湖茭草分布面积35.47km^2。年生长量127600t,利用率9.7%,残留量高达115204t,。折合单位湖面干物质残留量1774g/m^2。这些茭草残体遇高温时迅速腐烂分解,向湖水中释放大量有机污染物质和氮,磷等生物元素、引起水质腐败,腐烂后的茭草残骸沉积在湖底,加速了湖泊的淤积变浅。  相似文献   
99.
菹草、伊乐藻对沉积物磷形态及其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集武昌南湖湖水、沉积物进行沉水植物的盆栽试验,试验设置沉积物未施磷处理和施100mg/kg磷处理,分别对应沉积物低内源磷和高内源磷状态,同时种植菹草、伊乐藻,以研究沉积物中磷形态及上覆水水质的变化特点.研究从2007年9月15日开始,历时160d.结果表明,高内源磷沉积物处理后,上覆水中水溶性总磷含量在沉水植物的作用下明显降低;种植沉水植物可使水体总磷、总氮、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且伊乐藻对总磷的净化效果优于菹草;沉水植物对高内源磷沉积物的上覆水中叶绿素a的控制比对低内源磷条件下的效果更好;无论沉积物是否输入磷,在盆栽条件下,上覆水中叶绿素a随时间的变化均能较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上覆水TDP、TP与沉积物中Ca_(10)-P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种植菹草或伊乐藻的沉积物中Ca_(10)-P与上覆水中TDP和T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P≤0.01)和0.977(P≤0.05).  相似文献   
100.
水网藻附着对亚洲苦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附着了水网藻的亚洲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叶片的荧光参数和快速光响应曲线.在水网藻主要附着的苦草叶片上部,15 d后Fv/Fm显著下降,光系统(PS)的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附着水网藻的叶片通过热的形式耗散掉的能量极显著增加(P<0.01),有效荧光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和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R)、Chl.a、类胡萝卜素(Car)、Chl.a/Chl.b和Car/Chl.a均显著降低;在快速光响应曲线中,当光照强度高于104 μmol/(m2·s)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附着水网藻的苦草叶片的rETR显著低于对照,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且其饱和光强为248μmol/(m2·s),显著低于对照叶片的685 μmol/(m2·s),表明水网藻附着苦草叶片后导致叶片光响应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