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原油中常见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复杂混合物分离分析技术,该技术在分离石油烃类化合物方面显示出比传统一维色谱-四极杆质谱分析更强的优越性。通过不同类型原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建立生物解降原油饱和烃组分和轻质原油烃类组分(饱和烃与芳烃)的分析方法,得到了甾烷、萜烷和芳烃化合物的二维平面点阵图和三维立体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原油的萜类化合物和轻质原油的饱和烃与芳烃同时分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许多在普通一维色谱分析中不能分离或分离效果不佳的共馏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52.
从马六岬海峡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到一株石油降解菌A-11-3.经16S rDNA Blast结果表明其与Alcanivorax borkumensis SK2具有最高相似性为96%,该菌可能是食烷菌属的一个新种.该菌具有很强的石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A-11-3对烷烃的降解范围较宽,能以C8~C36的烷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7d内该菌对柴油的降解率达到49.5%.此外,还从菌株中克隆到了大小为426bp的烷烃羟化酶基因alkB片段和843bp的P450 烷烃羟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alkB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A. borkumensis SK2T的AlkB1和AlkB2的同源性分别为57.75%和40.14%;该菌的P450与SK2菌株的P450具有最高同源性,为87%.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生态研究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开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陆杰芬 《矿产与地质》2001,15(4):301-302
以氢氧化钾熔融分解样品,以热水浸提、铁、铜、钴、镍等干扰物进入沉淀而与磷分离,然后在7%的硝酸介质以钼酸铵铵及偏钒酸铵混合显色剂显色测定磷的含量,该方法简便、稳定、快速、适合于铁、锰矿中磷的测定。  相似文献   
54.
一个未成熟褐煤抽提物中,高等植物生源化合物的同位素值在全煤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27.0‰)的±2‰范围内,表明相似成煤植物对这些化合物的贡献,或者其成煤植物经历过相似的生物合成分馏效应。所检测的萜烃类按同位素差异分为两组:二萜类(δ13C值-25.0±1.4‰)和倍半萜类(δ13C值-25.9±1.5‰)平均较全煤样富集1~2%。13C,而奥利烷-乌散烷-羽扇烷型衍生物(δ13C值-29.0±0.8‰)平均比全煤样减少1~2‰13C。C15~C35正烷烃δ13C平均值-32.4±0.6‰,据此表明C17~C22和C22~C33正烷烃的同位素值与上述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与全煤样相比较,该煤样抽提物的藿烷衍生物13C值则减少8~34‰,标志在成煤过程中甲烷的细菌循环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55.
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煤系烃源岩中检出了特高含量的海松烷,脱氢松香烷等三环二萜烷和扁枝烷等四环二萜烷类化合物,此外还检测到了奥利烯、乌散烯等罕见的三萜类。上述三类化合物尽管出现在同一套地层中,但它们的主要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三环二萜和四环二萜类分别以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为主要来源,而五环三萜类则主要来源于被子植物。说明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沙三段煤系地层中母质输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6.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αα) 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57.
最近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Lou露头发现一油气苗,通过地油苗的微出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油苗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在鄂尔多斯盆地迄今所发现的原油或凝析油差别较大,推测其油源岩为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这一发现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油气勘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无机离子(包括宏观生命元素、微量生命元素、副生命元素),并保持一定的浓度和PH值(6.18±0.2),研究了各无机离子和烷化剂对DNATm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对DNATm值高低的影响明显不同。前者使Tm升高,抑制DNA热变性,后者使Tm值降低,促进DNA热变性;这并非阴阳离子的离子强度造成的,而是由于加入的无机离子对DNA分子中磷酸基因和碱基的作用不同所致。而且它们对DNATm值的影响幅度和方向与烷化剂的存在有很大关系。烷化剂可以大大降低Tm值,加入各种无机离子对烷化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表明,作为致癌的主要机理—烷化作用可能与各种离子的存在和在生物体内的平衡状态有关。所测结果还表明,烷化剂的作用比无机离子大得多。这些结果有助于区分有害与有益元素,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及阐明致癌、防癌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马素萍  贺建桥  夏燕青 《沉积学报》2004,22(Z1):124-128
人所熟知的胡萝卜烷由胡萝卜素加氢构成,在转化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氢,因而整个过程是非常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模拟实验揭示:胡萝卜烷的形成需要充足的还原剂;即使环境并非属于氧化,如果缺乏还原剂,胡萝卜素也不能转化成胡萝卜烷;含有饱和环的甾萜类是良好的还原剂.在有机质成烃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氢或氧等杂原子的加入与脱除,因此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成烃的全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自身很容易遭受氧化的胡萝卜素居然能够在某些环境中成为氧化剂,那么有机酸、醇、酮等非烃可以还原转化成烃就更不应质疑了.  相似文献   
60.
吐哈盆地煤成烃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物标记物及碳同位素等地化参数对吐鲁番 -哈密盆地的原油及其源岩进行了油源对比 |结果将该区原油分为三类 :第一类原油 |根据生标特征分析其具有显著的淡水环境、藻含量低、细菌影响大、C29甾烷含量高、C304α- 甲基甾烷低、C24 四环烷和C19三环烷含量高和碳同位素偏重 (δ13C为 - 25‰~ - 27‰ )的特点 |初步对比结果 |本区西山窑组的煤是该类原油的主要源岩;第二类原油 |富含藻类物质(C27甾烷与C304α-甲基甾烷含量较高 ) |该类原油可能来自侏罗系的富藻湖相泥岩;第三类原油 |全油碳同位素δ13C为 - 30‰~ - 32‰ |这类原油的生标反映出其源岩相的特征为缺氧、咸水、中等含藻的湖相沉积 (高含量的伽玛蜡烷和 β-胡萝卜烷|C35/C34藿烷比值大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