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3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1454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861篇
地球物理   517篇
地质学   3379篇
海洋学   1776篇
天文学   236篇
综合类   441篇
自然地理   139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331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15-20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形成于距今0.65亿年至0.23亿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盆地中,地貌岩性为巨厚陆相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等。主要发育以丹霞石柱、峰从、方山、石墙、石洞、崖壁等以及各种造型石为主的地貌特征;远远望去,雄伟壮观;山色丹红,宛如朝霞,宛如一位艺术大师精心制作的红石雕塑画卷,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受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独特的气候环境演化作用,通过将新龙红山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和与其他丹霞地貌的对比分析,认为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成岩、造山和成景三个重要阶段,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  相似文献   
982.
本文根据矿石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重庆秀山小茶园一带锰矿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因。该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成矿元素Mn与Al_2O_3、SiO_2呈明显负相关,与MgO、CaO呈明显正相关,Ag、As、Sb平均含量明显偏高,显示研究区含锰岩系为热水沉积成因;Co/Zn-(Co+Ni+Cu)图解、(Co+Ni+Mn)×10-Fe-Mn图解和Y×P_2O_5图解均显示该含锰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HREE亏损,LREE富集,且Eu负异常的特征,以及δCe值,暗示该区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区;V/Cr和V/(V+Ni)值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厌氧和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983.
页岩油是指生成并滞留在烃源岩中,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赋存在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基本未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的低熟—半熟油气.通过总结泥页岩低孔低渗的特点,对页岩油的形成机制、演化条件、保存条件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泥页岩中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演化成熟度是泥页岩生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油能力较好的Ⅰ或Ⅱ型干酪根是良好的有机质类型,而Ⅲ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在适当的埋藏深度下,达到生油门限,即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液态烃.弱水动力条件以及相对长时间稳定的构造活动,都能使得有机质及沉积物缓慢沉降并演化.陆上优质泥页岩由于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时代跨度大、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丰富且湖平面变化等原因,有利于页岩油气形成.  相似文献   
984.
张健  周侃 《地理学报》2024,(2):299-320
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是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纽带。揭示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的空间分异机制、构筑经济高效的生活垃圾逆向物流体系,对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村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实证对象,构建1499个村镇居民点的多源异构数据集,多尺度刻画垃圾治理效能地域非均衡性,应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解析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提出逆向物流模式空间优化方案。结果显示:海东市生活垃圾呈“局部集聚、总体分散”分布,垃圾治理效能滞后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由湟水谷地中心向周边农区村镇、牧民定居点呈水平递减;农牧交错带地理环境高寒性与村镇聚落分散性,是阻碍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根本原因;常住人口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较差的村镇居民点是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薄弱区域;充足的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和年轻化干部群体,有利于落实村分散物流模式管理要求;海东市村镇居民点垃圾处理设施空间可达性偏低,应以城镇集中式、乡镇传导式、农牧分散式3类路径为遵循,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物流并举的调适策略进行逆向物流模式全局优化。建议以物流成本最小化、垃圾治理零胁迫为...  相似文献   
985.
城乡生活服务需求存在多级分异,当前面向城乡多级需求差异与供给失衡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等值化理论和“以人为本”思想,提出“配置不等价—等值”的城乡生活服务等值化路径,以重庆西部片区为案例区,采用核密度估计与Densi-Graph阈值确定法识别城市核心、城乡结合部、场镇和乡村,以4类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需求差异构建城乡生活服务多级差异评价体系,定量描述城乡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差异及生活服务短板。研究表明:重庆西部片区城乡居民对生活服务需求偏好存在多级差异,由城市核心至乡村,居民的多元需求逐步收敛;乡村居民对公共基础服务需求更为迫切,乡村偏向性的基础设施投放,能够高效推动城乡等值。城乡生活服务等值化程度较低,生活服务水平存在城乡多级梯度差距,表现为城市核心>场镇>城乡结合部>乡村,城乡两极差距为28倍;城市核心与场镇的梯度差距最大,是城乡差距的主要组成。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施行城乡差异化配置,是实现城乡等值的重要手段。本文定量描述了城乡多级需求差异与供给短板,并提出城乡等值化路径与建议,对城乡多级供需关系研究与城乡等值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探究藻胆蛋白与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规律,验证重组藻胆蛋白是否可以与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研究分别提取了重组藻红蛋白、重组藻蓝蛋白以及菠菜和韭菜的类囊体进行混合孵育,然后进行了全波长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混合孵育时间为10~20 min有利于重组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与类囊体膜结合并进行光能传递,最适混合孵育时间随重组藻胆蛋白和类囊体的种类不同而稍有不同;重组藻红蛋白不能与菠菜或韭菜的类囊体膜直接发生光能传递,但是当体系中添加重组藻蓝蛋白的时候就可以;重组藻蓝蛋白可以与类囊体中的叶绿素a直接进行光能传递,使得叶绿素a的荧光发射峰值显著提升,当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比例是1∶2时,光能传递效率较高。本研究为藻胆蛋白在构建新型光合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油气资源储量巨大,藻丘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因此讨论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结合测井资料,详细阐述了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岩石类型可分为富藻类云岩和贫藻类云岩:富藻类云岩是藻丘的丘...  相似文献   
988.
中国内地已经成长为澳门最大的客源市场。论文依据澳门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地理学及因子分析相关方法综合分析中国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南沿海省区仍将是澳门的主要客源地,从2011至2016年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均衡重心点逐渐向北-向西移动,中国内地客源市场北方省区、中西部省区游客赴澳门旅游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大,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空间集聚程度日益离散,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是影响中国内地客源赴澳门旅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9.
磷块岩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世界大洋中,P2O5资源总计约200亿t。其广泛分布在陆棚、大陆坡、海底高地等环境,水深从数百米至几千米,一般形成于氧化—亚氧化环境下,产出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并且最富和分布最广的磷块岩矿床通常与海洋上升流关系密切。海洋磷块岩可以分为大陆边缘型磷块岩和海山型磷块岩,根据产出位置、构造单元、地貌类型等,将其划分为8个主要的分布区带:太平洋东部陆缘区、太平洋西部陆缘区、太平洋海山与深盆区、大西洋东部陆缘区、大西洋西部陆缘区、大西洋海山与盆岭区、印度洋陆缘区、印度洋海山与深盆区。  相似文献   
990.
齐庆华 《地理科学》2021,41(9):1667-1675
根据中国东部冬季海陆热力分异和耦合作用关系,构建了纬向海陆热力差异指标。从大气环流和降水角度,揭示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对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基于此,探讨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南地区冬季雾霾形成、转化和趋势变化的气候学关联。结果表明:冬季海陆热力对比显著的耦合区位于华南地区和菲律宾海东部海域,形成的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具有约17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其由强转弱的趋势突变明显。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强时,华南地区冬季东北风异常加强,由东中国海(渤海、黄海和东海)及日本海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降水也呈现增强趋势,这有利于华南地区相对湿度的异常增加。受局地海陆热力差异调控,华南地区偏湿期和偏干期约以17 a的周期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偏湿期,华南地区雾日条件湿度基本保持不变,之后环境相对湿度逐渐降低,引起雾日偏少。由于华南地区本底(平均)相对湿度更利于霾的形成,在污染物排放或迁移累积增强的情形下,相对湿度的降低抑制霾向雾的转化,使得雾日持续减少,而霾日趋于增加,特别在21世纪初的偏干峰值期霾日增加速率达到最高。21世纪20年代华南地区相继进入偏干期,气候变暖导致饱和比湿加大,未来霾天气趋多趋强、持续时间长等极端特性和高危险性特点将更为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