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青海湖流域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成水湖。表土花粉研究显示青海湖流域各植被带表土花粉组合与主要植被类型之间相关性良好。占绝对优势的草、灌植物花粉中,蒿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特征,禾本科、莎草科、蓼科花粉则表现为低代表性,蒿/藜比具有区域植被生态特点与气候指示意义。青海湖中花粉沉积来源于整个流域植被,花粉组合主要受控于近源植被类型,风速和风向对青海湖花粉的散布与沉积影响巨大。青海湖花粉沉积具有均一分布特点,但湖泊的汇聚作用以及河流和湖流作用等也造成了花粉沉积的局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2.
中国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指示性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国建群植物数字化的地理分布数据与1860个中国表土样品花粉数据和气候插值,定量分析了中国主要花粉含量与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指示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表土花粉含量的气候指示性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区间是吻合的,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阈值的重合取决于花粉与气候的正态分布关系.此外,部分花粉种类指示的气候相对于植物存在一定的偏移,如杜鹃花科、菊科、禾本科和藜科等,这与花粉的分类鉴定水平较低和自然植被的人为干扰有关.本研究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将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指示性进行对比,为全球生态学、第四纪环境和古气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73.
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种类之一,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粉尘源区的元素特征深入研究,关系到西北、华北、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以及环境效应的认识。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等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表明:①Mg、Si和Na的含量各源区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利用Mg、Na和Si识别不同源区的可能性; ②兰州、洛川黄土的各元素除Na外,其余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兰州与洛川马兰黄土的物源基本相同; ③气候和母质共同决定了元素分布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4.
塔里木盆地荒漠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表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反映了来自于地表各种植物δ13Corg的一个混合信息.要从沉积物δ13Corg中提取可靠的植被信息,需要系统研究现代表土有机质δ13Corg与地表植被δ13Corg的差异.初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主要现代植被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比不同地区土壤和地表植被δ13Corg的差异.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柽柳属种群中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在干旱地区土壤中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等的干扰因素可以忽略,其现代土壤的同位素组成只与地表相应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关.塔里木盆地柽柳属种群中表土有机质δ13Corg值比地表植被δ13Corg值平均偏正1.71‰左右,不同于其它地区表土和地表植被δ13Corg差异(2.2‰,1‰,0.5‰)的结果,反映不同地区表土和地表植被有机质δ13Corg值差异不同.在利用沉积物δ13Corg值提取古生态植被信息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与地表植被δ13Corg值的不同差异会影响植被中C3、C4植物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75.
东北地区泥炭表土中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新荣  胡克  王东坡 《地理科学》2007,27(6):831-836
表土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研究是恢复第四纪古植被、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划分对比地层的基础。对东北地区41个地点的泥炭表土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东北泥炭表土中植硅体含量丰富,主要可分为哑铃型、鞍型、扇型、帽型、尖型、齿型、棒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和其它11种类型。植硅体表面形态特征不一,表面纹饰多为突起或凹坑,其中哑铃型植硅体可细分为2种,扇型、齿型和棒型植硅体各分5种,帽型和尖型植硅体各分3种。  相似文献   
76.
恢复生态学矿山环境修复工程中一门新学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靠开发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来达到急速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酿造了巨大的环境灾害(特别是人为的地质灾害),如1966年,在英国南威尔士阿贝芬,由于以前堆积在山上的煤矸石突然崩塌,向山下倾泻,摧毁了山下村庄的一座学校,造成116个孩子和26个成人全部死亡的惨剧,也湮埋了山下大片农  相似文献   
77.
王渭明  吴克新  路林海 《岩土力学》2006,27(Z1):1166-1169
介绍了冻结深度达460多米(其中多数为膨胀粘土层)的立井井筒施工监测方案,通过分析不同埋深的冻土井壁和混凝土衬砌的温度场测试数据,得到了黏土结冰温度与含水率和埋藏深度的函数关系、不同深度冻结壁形成和降温规律、混凝土衬砌井壁结构温度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等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本测试井筒的施工,为同类井筒的施工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表土资源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剥离的表土不能立即用于生态修复,而表土在干旱地区经过一定时期贮存后的变化情况尚不明确,使得矿区后期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表土堆存方式对种子库中种子密度及表土养分含量的影响,可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以及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用圆台堆体(以下简称为YT)及立方体吨袋(以下简称为DD)两种堆存方式保存混合均匀的表土资源,分析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损耗及土壤养分损耗情况。在两种堆存模式下,堆体表层的土壤种子密度损耗最大,其损耗率在79.30%-83.65%。在同一取样位置,土壤种子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相比于种子密度的变化,土壤养分损失较少,损失率在8.92%-16.62%之间。(1)两种堆存模式中,堆体表层土壤的种子密度损耗均最大;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两种堆存模式下种子的整体损耗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在保存过程中,灌木种子在堆体内部的损耗情况最为严重。(2)吨袋堆存模式的养分保存效果优于圆台堆存...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3%~24.7%,蕨类孢子含量最低,含量为1.5%~7.2%,表土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该区植被的总体特征;② PCA结果显示,香榧和香榧林均能很好的区分出来,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分异性;③ 香榧花粉在香榧林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41.1%,但在林外,其含量则迅速降低,为5.2%~9.8%,可见香榧花粉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该结果建议当地层中香榧花粉化石的含量达到10%,就可以初步断定在研究区附近有古香榧林的存在。  相似文献   
80.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表土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粉分析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研究花粉与现代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中的前沿课题。要预测未来气候的中长期变化,必须从花粉记录中定量提取古气候信息,建立的多种孢粉-气候数学模型必须经过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古气候数据检验校正才能应用到实际当中。花粉-气候响应面方法是考虑了花粉与气候间的非线形关系上,提出的将现代花粉丰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转换为气候空间的分布,并以提供定量的古气候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COHMAP等各种重要古气候研究项目。本文就是利用该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54个表土样品中的花粉丰度及采样点的气候参数为基础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了特征值高且指示意义明显的4种花粉类型,对其丰度与7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降水量两个气候参数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为定量重建该区古气候变化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