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温度对褐牙鲆资源补充特征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1980-1995年让湾和渤海不记学调查资料,采用自然生态学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温度对褐牙鲆补充阶段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补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褐牙鲆产卵期滞后,生殖季节缩短,在水温从9.62℃增至19.89℃的过程中褐芽鲆的性腺 育指数(GSI)出现单一峰值,7月至翌年3月间此值均小于1.0;在实验水温范围(7-27℃)内,受精卵孵化时数(t)随水温(T)变化  相似文献   
82.
王丽平  郑丙辉  孟伟 《海洋通报》2007,26(4):111-11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环芳烃荧蒽和铜对三角褐指藻的单一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荧蒽(0~0.315μg/mL)和铜(0~1.262μg/mL)分别对该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都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当荧蒽浓度升高至0.079μg/mL或铜离子浓度升至0.317μg/mL时,开始明显抑制藻种群的增殖。经回归分析求得荧蒽和铜对三角褐指藻的72hEC50分别为(0.103±0.009)μg/mL和(0.531±0.037)μg/mL。在联合毒性实验中,定义0.5×EC50(荧蒽) 0.5×EC50(铜)=1个毒性单位(TU)。荧蒽和铜混合后,对三角褐指藻的72hEC50为(1.093±0.085)TU,其联合毒性效应方式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3.
在水温18℃±1℃和盐度27.0±0.5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鮋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耗氧率为1.082 mg.g-1.h-1;饥饿组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期间,褐菖鲉的平均耗氧率为0.893 mg.g-1.h-1,总体上低于对照组。排氨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呈阶段性变化:饥饿1 d、3 d后的排氨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3~7 d,排氨率下降幅度变大,饥饿7d较饥饿3 d的排氨率下降了185.075%;饥饿14 d、21 d后排氨率分别为0.053 mg.g-1.h-1和0.028 mg.g-1.h-1,呈继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减缓。褐菖鮋的nO∶nN比值始小幅度上升,7 d时开始迅速上升,21 d后升高至27.75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4.
在温度为 (2 2± 1 )℃ ,盐度为 2 8的条件下 ,用含不同浓度硝酸钠 (75 ,3 75 ,75 0 ,11 2 5 ,1 5 0 0 ,1 875 mg/L)的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 2株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MACC/B1 1 8,MACC/B2 2 1 )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 2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硝酸钠浓度对 2株三角褐指藻相对生长率和影响差异不显著 ;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因种而异 ,2株硅藻的主要脂肪酸为 1 4∶ 0 ,1 6∶ 0 ,1 6∶ 1 n- 7和 2 0∶ 5 n- 3 (EPA)  相似文献   
85.
褐菖鲉仔、稚鱼生长特性及其关键变态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1991~1994年间褐菖YouSebastiscus marmoratus人工苗种培育中仔、稚鱼生物学测定资料及其关键变态期出现时间、特征等资料,研究了日龄与褐菖You仔、稚鱼生长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褐菖You仔、稚鱼阶段的关键变态期的出现规律及其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探讨了褐褐菖You仔、稚鱼关键变态期的发生机理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6.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和褐牙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作用强的病原菌FS1和FS2,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为腹水症的致病菌。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分别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菌株FS116SrRNA基因序列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达99%;菌株FS2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同源性均达99%。为最终确定菌株FS2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其HSP60基因序列,进行网上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FS2与溶藻弧菌的同源性达99%,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这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或分别感染均可造成养殖鲆鱼腹水病。  相似文献   
87.
2002年3月和10月分别在广东省惠州港和南澳岛采集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亚洲棘螺(C.asianus)。解剖观察发现这2个采样点2种棘螺的雌性个体都发生了性畸变现象。惠州港的棘螺已畸变到雌性个体不育的地步.这表明由于有机锡污染引起的性畸变现象对棘螺的生殖已造成严重的影响,并有可能导致棘螺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88.
采用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三角褐指藻对汞(HgCl_2)的吸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藻体对汞有较大的富集能力,加入培养瓶中的汞被藻体富集率在95%以上,富集因子的变化范围在3×10~4—2×10~5之间。三角褐指藻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公式,其动力学过程是一级反应。并讨论了胶州湾水体中浮游植物与汞含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UV-B辐射对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为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对叉鞭金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明显,甚至可使光合色素的含量升高;而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引起叉鞭金藻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UV-B辐射的增强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UV-B辐射增强对海洋微藻光合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0.
光辐射对海洋微藻脂肪酸含量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光辐射强度下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表明 ,光辐射对海洋微藻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影响很大。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照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 ,在较低光强 (0 .2 5× 10 3 L ux~ 1.7× 10 3 L ux)时 ,EPA、DHA、C18∶ 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