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规并、整改、注销、取缔四措并举使涞源县矿业秩序实现了全面好转。积极打造矿业龙型经济,推动企业县矿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资源配置、矿产开采、矿产品加工、矿产品经营销售四个环节实现全程规模化管理。  相似文献   
62.
我们这次检查组和专家评审组一行来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调查研究"移土培肥"重大项目开展情况,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专家评审,积极配合重庆市、湖北省政府,切实抓好"移土培肥"工作.  相似文献   
63.
利用震源距23 km范围内观测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余震记录,计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的尾波规一直达S波在频率15~20 Hz之间的傅里叶谱振幅.结果显示谱振幅随震源距增大而增大, 在对谱振幅进行了震源辐射方向性校正之后, 才出现谱振幅随震源距衰减的现象.由此获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S波的Q(f)值,可表示为QS(f)=89f098其值比由尾波得出的姚安地区的平均QC(f)值低得多,表明了震源破裂带的强烈非均匀性对QS(f)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4.
对某地氧化矿做矿物相和化学分析,查明用氰化法浸泡矿石,银回收率很氏的主要问题所在。采用焙烧的方法除去影响银溶解的有害元素,采用酸性浸出液提高银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65.
利用狭义相对论的方法,求出了任意加速系与惯性系间的坐标变换式。从间隔不变性出发推出了任意加速系中的时空度规。  相似文献   
66.
利用狭义相对论的方法,求出了任意加速系与惯性系间的坐标变换式。从间隔不变性出发推出了任意加速系中的时空度规。  相似文献   
67.
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中Dirac粒子的Hawking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背景下Dirac方程的退耦与分离变量,并通过适当的变换在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的视界附近找到了静止质量不为零的Dirac方程的有物理意义的解,导出了Hawking热谱公式、辐射温度和视界面方程。从而解决了Dirac粒子在Dilaton-Maxwell黑洞背景下Hawking蒸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闫永福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3):239-244,258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期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传统观点认为,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属干燥寒冷气候,但对本区冰缘现象研究后发现,此期曾出现过湿冷阶段。还建立了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拉囫囵组,位于赤城组之上马兰组之下,属中更瓣世晚期。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低温敏不育系水稻培矮64s育性敏感期期间冷水灌溉处理后的农田微气象要素和自产我结实率的平行观测,分析研究了供试不育系的适宜灌水时段灌水深度以及灌溉用水量等的“冷灌繁种”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70.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